中国电动飞行器为何选择“全路径布局”?
2025年,低空经济已从政策热词演变为真实生产力。在合肥骆岗中央公园,游客乘坐eVTOL俯瞰城市天际线;在怀宁蓝莓产业园,吨级电动飞行器每日跨城运送生鲜;在深圳前海,无人机物流网络日均完成超万架次配送……这些场景的背后,是中国电动航空器产业在低空经济浪潮中走出的一条“多路突围”之路。
面对全球电动航空竞争加剧、应用场景多元复杂、技术路线尚未收敛的挑战,中国企业没有押注单一路径,而是以技术多元化、场景精准化、产业链自主化为核心策略,在eCTOL(电动常规起降)、eVTOL(电动垂直起降)、多旋翼、倾转旋翼等多个技术方向同步突破,构建起覆盖“制造—运营—服务”的完整生态。这场“多路突围”,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更推动中国从“跟跑者”向“领跑者”跃迁。

一、技术多路径:不做“单选题”,而是“全矩阵”
在全球电动航空赛道上,构型选择直接决定适配场景。直升机式垂直起降灵活但效率低,固定翼巡航高效却依赖跑道——单一技术难以满足通用航空、文旅、物流、应急等多元需求。对此,中国企业采取“多技术并行”战略:
1. eCTOL:成熟可靠,绿色转型先行者
以零重力飞机工业的RX1E-A为代表,这款中国唯一取得适航认证、可商业化运营且100%国产化的双座电动轻型运动飞机,已在飞行员培训、空中体验等领域广泛应用。其姊妹机型RX1E-S更成为全球首款获适航认证的浮筒式水上电动飞机,填补了水上通航空白。
2. 多旋翼eVTOL:低空文旅与短途接驳先锋
ZG-ONE“鹊飞”采用分布式电力推进系统,具备270度观景舷窗、整机弹射伞、5分钟快换电等优势,精准切入景区观光、城市空中走廊等场景。目前其型号合格证(TC)申请已获民航局受理,适航进程稳步推进。
3. 倾转旋翼eVTOL:瞄准城市空中交通(UAM)未来
ZG-T6通过自主研发的倾转机构与飞控系统,融合直升机垂直起降与固定翼高速巡航优势,最大载重与续航达行业领先水平,为城际中长途出行提供智慧解决方案,代表了对“效率瓶颈”的技术攻坚。
这种“eCTOL打基础、多旋翼抓场景、倾转旋翼谋未来”的产品矩阵,使中国企业既能快速商业化变现,又能布局长期技术制高点。
二、场景驱动:从“能飞”到“有用”
技术突围的关键,在于能否解决真实问题。中国电动航空器企业坚持“场景反哺技术”:
- 文旅消费:在黄山、张家界等景区,eVTOL提供沉浸式空中游览,客单价提升3倍以上;
- 物流配送:合肥—怀宁航线实现农产品“产地直飞”,损耗率下降40%;
- 应急救援:四川山区试点eVTOL医疗物资投送,响应时间缩短至30分钟;
- 农林植保:山东全省植保无人机年作业面积达1.7亿亩次,几乎全覆盖小麦“一喷三防”。
这种“以用促研、以用验技”的模式,避免了技术空转,加速了产品迭代与市场验证。
三、产业链自主:核心零部件100%国产化
过去,通用航空长期受制于国外发动机、航电系统、复合材料。如今,中国企业正全力构建自主可控的供应链:
- 动力系统:宗申动力、正力新能等企业推出高能量密度航空电池与电推进系统;
- 飞控与感知:北纬科技、纳睿雷达提供国产飞控平台与低空监视雷达;
- 材料工艺:T800级碳纤维、航空级铝合金实现本地化量产;
- 适航认证:合肥、杭州等地设立eVTOL适航审定中心,推动标准制定与验证同步。
以RX1E-A为例,其核心零部件100%国产化,不仅降低成本30%,更彻底摆脱“卡脖子”风险,为规模化出口奠定基础。
四、政策与生态协同:打造“低空友好型”环境
国家层面连续两年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民航局加快适航审定流程,工信部推动《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落地。地方则积极开放空域、建设起降点、补贴购置:
- 湖南全域低空开放,划设179个空域、97条目视航线;
- 深圳出台全国首部低空经济地方法规;
- 山东建成524个无人机起降平台,植保无人机保有量超1.8万架;
合肥打造“低空之城”,建成全球首个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商业运营中心。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wd/4605.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