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行动落地济宁: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提速
2025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低空经济与机器人产业正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在山东省,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济宁,正悄然转型,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加速布局低空经济与机器人产业,探索出一条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智能经济跃迁的新路径。
一、低空经济:从“空中走廊”到“产业蓝海”
低空经济是指以低空空域(通常指3000米以下)为依托,以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通用航空器等为载体,融合通信、导航、遥感、人工智能等技术,形成的综合性经济形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持续推进,低空经济迎来爆发式增长。据中国民航局预测,到2030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2万亿元。
济宁市作为鲁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和工业重镇,敏锐捕捉到这一战略机遇。2024年,济宁市正式出台《关于加快低空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打造“鲁西南低空经济示范区”,重点发展无人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UAM)、农业植保、应急救援和低空旅游等五大应用场景。
在实际生活中,济宁的低空经济已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嘉祥县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大疆农业无人机每天清晨准时起飞,为万亩麦田进行精准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相比传统人工作业,无人机作业效率提升10倍以上,农药使用量减少30%,不仅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也推动了绿色农业的发展。
在城市物流领域,京东物流已在济宁高新区试点“无人机+无人车”协同配送模式。家住太白湖新区的张女士最近体验了一次“空中快递”:她网购的一盒急需药品,通过无人机从京东前置仓直接飞抵小区停机坪,全程仅用18分钟,比地面配送快了近一个小时。这种“最后一公里”的空中解决方案,正在逐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升应急物资配送效率。
更令人期待的是,济宁正积极谋划城市空中交通(UAM)试点。济宁曲阜机场已启动eVTOL起降场改造工程,计划于2026年开通济宁市区至曲阜尼山圣境的低空旅游航线。届时,游客可乘坐电动飞行器,从空中俯瞰“三孔”古建筑群和泗河风光,体验“飞阅济宁”的独特魅力。
二、机器人产业:从“制造”到“智造”的跃迁
如果说低空经济是济宁经济的“空中力量”,那么机器人产业则是其“地面精锐”。作为老工业基地,济宁拥有雄厚的装备制造基础,山推股份、小松山推等龙头企业长期深耕工程机械领域。近年来,济宁市抢抓“机器人+”行动机遇,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培育本土机器人企业,构建“研发—制造—应用”全链条生态。
在任城区的山东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内,科研人员正在调试一款新型巡检机器人。这款机器人搭载了多光谱摄像头和AI算法,可在变电站、化工园区等高危环境自主巡检,实时识别设备故障和安全隐患。目前,该产品已在济宁能源集团、华勤橡胶等企业投入使用,有效降低了人工巡检的风险和成本。
在民生服务领域,机器人正走进千家万户。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成功完成数百例复杂外科手术,其精准操作和微创技术显著提升了治疗效果。而在社区养老中心,护理机器人“小济”正成为老人的贴心伙伴。它能协助行动不便的老人起居、提醒服药、进行健康监测,甚至陪老人聊天解闷。78岁的李大爷笑着说:“小济比儿子还贴心,每天准时叫我吃药,还会给我讲新闻。”
教育领域也迎来了“机器人教师”。在济宁市实验中学的创客实验室,学生们正围着一台六轴协作机器人学习编程。通过图形化编程界面,学生们可以轻松控制机器人完成抓取、搬运、绘画等任务。这种“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极大激发了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为未来培养智能制造人才打下基础。
三、双轮驱动:构建“低空+机器人”创新生态
济宁市并未将低空经济与机器人产业割裂发展,而是注重两者的协同融合,打造“天空+地面”的智能系统。例如,无人机与地面巡检机器人联动,形成“空地一体”的智慧巡检网络;物流无人机与仓储AGV(自动导引车)协同,构建高效智能的物流体系。
为支撑产业发展,济宁市加大政策扶持和平台建设。一是设立20亿元的“智能经济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低空飞行器、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领域的初创企业。二是建设“济宁智能装备产业园”,吸引大疆、新松机器人、亿航智能等龙头企业设立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三是深化产教融合,与山东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高校共建“机器人学院”和“低空经济研究中心”,定向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基础设施方面,济宁已建成覆盖主城区的5G专网和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为无人机和机器人提供高精度定位与低时延通信保障。同时,全市已规划布局30个无人机起降场和5个eVTOL vertiport(垂直起降机场),初步形成低空飞行服务网络。
四、挑战与展望:迈向“智造济宁”新未来
尽管发展势头良好,济宁的低空经济与机器人产业仍面临挑战。首先是空域管理协调难度大,低空飞行需要与军方、民航等部门密切配合,审批流程复杂。其次是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高端传感器、飞控系统、减速器等关键部件仍依赖进口。此外,公众对无人机噪音、隐私泄露等问题的担忧也不容忽视。
对此,济宁市正积极应对:一方面,推动建立“低空空域协同管理平台”,探索“一窗受理、并联审批”的高效机制;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本地企业与中科院、哈工大等顶尖科研机构合作攻关。
展望2025年及未来,济宁市提出“双千”目标:到2030年,低空经济规模突破1000亿元,机器人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将济宁打造成为“中国北方智能经济高地”。
可以预见,在科技与政策的双重驱动下,济宁这座千年古城正焕发新生。从孔孟之乡的厚重文脉,到低空飞行的科技之翼;从传统制造的轰鸣车间,到智能机器人的灵动身影,济宁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智能时代,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未来,当夜幕降临,济宁的天空或许不再只有繁星,还有穿梭的无人机点亮城市灯火;街道上,服务机器人默默守护着市民的安康。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正以“低空+机器人”为双翼,飞向更加智慧、便捷、美好的明天。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4446.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