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装备制造迎来“黄金五年”:谁是下一个“大疆”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中国正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2025年,低空经济已从政策风口步入实际应用爆发期,成为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力量。与此同时,清洁能源技术的突破为这一新兴产业注入了强劲动力。在这场变革中,以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无人机为代表的低空装备制造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个集“清洁供能—智能载具—高效应用”于一体的绿色空中交通新生态正在加速形成。

低空装备制造迎来“黄金五年”:谁是下一个“大疆”(图1)

一、“低空经济元年”后的持续升温

2024年被业界称为“低空经济元年”,这一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其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此后,相关政策密集出台,为行业发展铺平道路。2024年1月,《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实施;同年年底,《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发布,明确划分G类(300米以下)和W类(120米以下)非管制空域,极大释放了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的应用空间。

进入2025年,低空经济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实名登记的无人机数量已达221万架,全年累计飞行时长近2667万小时。全国持证通航企业达760家,通用机场475个,低空飞行总小时数突破134万。更令人振奋的是,2025年7月,峰飞航空的V2000CG凯瑞鸥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成功交付,这是全球首款通过适航认证的吨级以上eVTOL,标志着我国在高端低空装备制造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二、清洁能源赋能低空飞行器

传统航空器依赖化石燃料,不仅运行成本高,且碳排放量大。而现代低空飞行器普遍采用电力驱动,这使其天然具备绿色低碳属性。随着固态电池、高比能锂电池等清洁能源技术的进步,电动飞行器的续航能力、安全性和经济性不断提升。

恩力动力等企业已研发出能量密度达400Wh/kg的高比能电池,可满足eVTOL长时间飞行需求。这类电池具备高倍率放电、快速充电和优异热稳定性等特点,显著提升了飞行安全性。此外,太阳能辅助供电系统也在部分长航时无人机上得到应用,进一步降低对地面电网的依赖。

在应用场景方面,清洁能源驱动的低空装备正深入融入日常生活。例如,在重庆,京东物流开通多条无人机配送航线,使用电动无人机将药品、生鲜等物资快速送达山区或交通拥堵区域,单程最快不到10分钟,运输效率提升近70%。这些无人机全部采用可充电锂电池,实现了“零排放配送”。

在应急救援领域,北京卓翼智能研发的系留高空灭火无人机可在150至200米高空悬停作业,通过消防水带喷射泡沫灭火剂,并实时回传火场画面。该设备由地面电源供电,可持续作业数小时,避免了燃油设备在火灾现场可能引发的二次风险。

三、智能制造重塑装备制造格局

低空经济的核心支撑是先进装备制造能力。当前,我国低空装备制造正朝着智能化、绿色化、定制化方向快速发展。

一方面,数字化转型全面渗透生产流程。物联网(IoT)技术实现设备状态实时监控,大数据分析优化生产调度,人工智能算法用于质量检测与预测性维护。以沃飞长空为例,其生产线引入AI视觉检测系统,自动识别零部件缺陷,良品率提升至99.8%以上。

另一方面,新材料与新工艺广泛应用。复合材料、轻质合金大幅减轻飞行器重量,提高能效;3D打印技术用于复杂结构件的一体化成型,缩短研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某头部eVTOL企业在设计旋翼支架时采用拓扑优化+金属3D打印方案,使部件减重35%,强度反而提升20%。

更重要的是,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逐步建立。飞思实验室链接30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聚焦飞行控制、集群协同、智能感知等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生态圈。这种开放式创新模式加快了技术迭代速度,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成长土壤。

四、多元场景推动城乡绿色发展

低空经济不仅是城市科技名片,更是促进城乡能源利用与绿色发展的桥梁。

在偏远农村地区,电网覆盖不足导致能源获取困难。此时,无人机便成为“空中输电线”。通过搭载小型光伏板或储能电池包的无人机,可以将清洁能源快速投送到无电村寨,支持照明、通信和医疗设备运行。同时,也可运输风力发电机叶片、太阳能逆变器等绿色设备,助力乡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在农业领域,植保无人机已成为现代农业标配。它们精准喷洒农药、施肥、播种,作业效率是人工的数十倍,且可减少30%以上的农药使用量,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山东、黑龙江等地的大规模农田已实现“无人机+北斗导航+AI识别”的智慧农作模式,真正做到了绿色高效。

在城市管理中,低空飞行器承担着环境监测重任。搭载空气质量传感器的无人机可定期巡查工业园区、建筑工地,实时监测PM2.5、SO₂、NOx等污染物浓度,为空气治理提供数据支持。深圳杭州等城市已建立常态化无人机环保巡查机制,发现问题响应时间缩短80%。

五、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前景广阔,但低空经济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适航认证与标准体系建设需加快步伐。目前eVTOL、大型货运无人机等新型航空器的审定流程尚不完善,制约了商业化进程。德国Volocopter等国际领先企业的困境表明,技术和资金之外,监管环境同样关键。

其次是空域融合难题。如何在保障民航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有人机与无人机、城市与郊区空域的高效协同,仍需探索。U-Space计划、UTM系统等国际经验值得借鉴,但必须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本土化创新。

最后是公众接受度与商业模式验证。低空出行是否真能成为大众选择?空中出租车每公里成本能否降至可承受范围?这些问题需要更多试点项目来回答。

展望未来,随着5G-A/6G通信、高精度导航、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低空交通将向“自主化、网络化、规模化”演进。专家预测,到2030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2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产值超5万亿元。

要实现这一愿景,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规标准,开放公共采购;企业应聚焦核心技术攻关,探索可持续商业模式;资本应理性投入,支持长期价值创造。

可以预见,在清洁能源的驱动下,低空装备制造将迎来黄金时代。这片“立体空间”的开发,不仅将重塑交通方式,更将深刻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动能。当一架架绿色飞行器穿梭于城市楼宇与广袤田野之间,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科技的进步,更是一个更加高效、智能、可持续的美好未来。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4445.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

*
*
选择:

联系我们

QQ客服:1069188086

400电话: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