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将推“红色研学+低空飞行”
桥梁之上,极限运动风起云涌
贵州素有“桥梁博物馆”之称。截至2025年,全球前100座最高桥梁中,近一半位于贵州。从北盘江大桥到平塘特大桥,再到如今的花江峡谷大桥,这些横跨深谷、气势恢宏的超级工程,不仅是交通奇迹,更成为开展高空极限运动的理想场所。
早在2013年,坝陵河大桥就率先尝试引入低空跳伞项目,成为中国首个举办国际低空跳伞赛事的桥梁。此后,贵州陆续在多座大型桥梁上开展蹦极、高空秋千、飞拉达攀岩等极限项目,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极限运动爱好者。2025年初,贵州省政府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桥旅融合景区”,推动“桥旅体”深度融合。
花江峡谷大桥的建成,标志着贵州桥旅体融合进入全新阶段。该桥在设计之初便同步规划了蹦极、低空跳伞、竞速跑道、锚碇区攀岩等极限运动设施,并配套建设了空中咖啡厅、观光廊道、观景平台及桥下的云渡服务区、悬崖酒店、露营基地等休闲业态。这种“远观+近玩+沉浸式体验”的复合场景,彻底改变了传统“打卡即走”的旅游模式。
“在625米高空跳伞,开伞时间充足,视野开阔,安全性也更高。”常年参与国际跳伞赛事的中国选手盖云杰表示,贵州的高桥为低空跳伞提供了绝佳条件,“这是我在中国体验过最适合跳伞的地方。”
与此同时,贵州省体育局推出的“赛动黔景”体旅品牌,进一步将极限运动赛事化、常态化。继“村BA”“村超”火爆出圈后,贵州又相继举办“世界第一高桥”国际铁人三项挑战赛、云端马拉松、环公园省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特色赛事。仅2024年,全省就举办各类山地户外赛事超过百场,带动旅游引流超百万人次。
红色研学插上“翅膀”,低空飞行让历史“活起来”
如果说桥梁资源为贵州带来了“高度”,那么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则赋予其“厚度”。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贵州拥有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战役遗址等众多革命纪念地。如何让红色文化“活”起来、“火”起来?贵州给出了“科技+体验+跨界融合”的答案。
近年来,贵州通过数字化技术打造沉浸式红色演艺项目,《伟大转折》《红飘带》等大型实景演出和全域行浸式数字演艺,运用全息影像、AI交互、三维声场等前沿技术,让观众“穿越”历史现场,感受长征精神。据统计,“红飘带”自2023年试运营以来,已接待游客近130万人次,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网红地标”。
在此基础上,贵州进一步探索“红色研学+低空飞行”的创新模式。依托省内通用航空网络和低空空域开放试点政策,游客可在完成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战役遗址等地面研学后,乘坐直升机或小型飞机,从空中俯瞰当年红军行军路线,直观感受“乌蒙磅礴走泥丸”的壮阔地形。
“当飞机升空,看到赤水河蜿蜒穿行于群山之间,我才真正理解‘四渡赤水’的战略智慧。”一名参加“重走长征路”研学团的大学生感慨道。这种“地上学+天上瞰”的立体化体验,极大增强了红色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此外,贵州还计划推出“红色骑行+徒步+低空观光”复合线路,串联仁怀—习水—赤水120公里慢行系统,结合“四渡赤水”四季越野挑战赛等赛事活动,打造集教育性、体验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红色文旅产品体系。
政策赋能,构建文旅体融合新格局
2025年10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贵州省推进文旅体融合工作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要建设世界级山地户外运动目的地,培育10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赛事活动,打造10个展现文旅体特色的项目。
方案中特别强调“拓展高桥极限赛事活动”,支持在花江峡谷大桥、坝陵河大桥等世界级桥梁上差异化发展高空蹦极、低空跳伞、竞速跑道等项目;同时提出“探索推出红色研学+低空飞行组合产品”,推动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
政策红利之下,市场反应迅速。多家企业已入驻花江峡谷大桥周边区域,投资建设极限运动培训基地、航空研学营地、高端民宿集群。都匀、锦屏等地则围绕羽毛球、运动服饰等特色产业,打造体旅装备产业园区,形成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态势。
与此同时,贵州还在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西江千户苗寨等重点景区推行“景区天天运动会”,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无论是家庭游客体验亲子定向赛,还是年轻人挑战滑翔伞、攀岩,多样化的体育消费场景正在重塑贵州旅游生态。
融合之路,通往美好生活的“高速路”
文旅体融合,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更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在花江村,村民林国权在桥下开办了第一家民宿。“以前我们靠种玉米、养牛羊过日子,现在大桥通了,游客多了,我家一个月收入比过去一年还多。”他说,村里已有十几户人家开始做餐饮、租车、旅拍服务。
而在遵义、安顺等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开设红色主题咖啡馆、屯堡文化体验馆、阳明心学研修班,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巧妙结合。
可以预见,未来几年,贵州将继续以“桥梁+”“红色+”“民族+”为核心,推动更多“破圈”产品落地。无论是从世界第一高桥一跃而下的心跳瞬间,还是在云端回望红军长征的伟大足迹,贵州正用一场场“上天入地”的创新实践,向世界讲述一个关于自然、人文与激情交融的多彩故事。
这座曾经“地无三里平”的高原省份,如今正借由文旅体融合的东风,从大山深处起飞,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4444.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