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技术产业“起飞”,延庆打造首都“未来低空城”

低空技术产业“起飞”,延庆打造首都“未来低空城”(图1)

2025 年 3 月 30 日,以 "创新驱动低空,赋能城市发展" 为主题的中关村论坛年会 —— 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低空技术产业专场在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会议中心盛大启幕。这场汇聚政产学研资多方力量的行业盛会,不仅是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的年度风向标,更是城市治理智慧与科技创新能力的集中检阅。


在政策层面,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顶层设计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心剂。2024 年发布的《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 年)》明确提出,要培育更多低空产业头部企业和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推动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装备研发。北京市科委同步推出 "技术攻关 — 场景落地 — 产业集聚" 全链条支持政策,重点扶持 eVTOL 航空器适航取证、低空物流市场拓展等八大领域。这种 "国家战略 + 地方创新" 的双轮驱动模式,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地方政府的创新实践更具示范意义。作为北京市无人驾驶航空示范区,延庆区已建成覆盖无人机物流、生态巡检、应急救援等 12 类场景的试验网络,飞行审批时间从 72 小时压缩至 4 小时。中关村(延庆)低空经济产业园通过 "绿电供应 + 空域报备一站式服务",吸引航天时代飞鸿、远度互联等 111 家企业入驻,形成 "研发 - 孵化 - 测试 - 应用" 完整链条,企业研发周期缩短 40%。这种 "政策试验田 + 产业加速器" 的联动效应,正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

二、技术突破重构产业边界

在技术创新领域,中关村论坛展现出强大的策源能力。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发布的三维城市场景智能感知技术,通过融合卫星影像、激光雷达与视频流数据,实现了复杂城市环境下的高精度实时建模。以外卖无人机测试为例,该系统使配送准点率提升 20%,在国际标准测评中场景适应力处于领先地位。这种 "技术研发 - 场景验证 - 标准输出" 的闭环,标志着我国在低空智能感知领域的重大突破。


AI 与 5G-A 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在破解行业痛点。亿欧智库《2025 中国低空经济商业洞察报告》显示,通过仿生 AI 飞控系统与量子加密图传技术,无人机在城市峡谷环境中的动态避障准确率提升至 99.2%,信号延迟降至 20ms 以下。氢燃料增程方案的应用,更使物流无人机续航能力突破 5 小时,载重提升 40%。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推动无人机从 "会飞的摄像头" 向 "城市神经感知单元" 升级,更催生了低空智联网、城市空中交通(UAM)等新兴业态。

三、产业协同开启万亿蓝海

产业联盟的成立成为本次论坛的重要里程碑。工信国际低空产业国际合作联盟的启动,吸引远度互联、清航紫荆等龙头企业加入,将推动技术标准互认、产业资源互通。数据显示,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从 2023 年的 5059.5 亿元增长至 2024 年的 8000 亿元,预计 2025 年将突破 1.5 万亿元。在产业链协同方面,北京企业展现出独特优势:上游清航紫荆研发的新能源动力系统,中游大工装备实现的无人机复合材料轻量化制造,下游京东物流开通的长城景区常态化物流航线,形成 "整机牵引 + 配套协同" 的雁阵模式。


场景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动能。在物流领域,"无人机 + 公交" 配送模式使八达岭长城景区物资运输效率提升 6 倍;在应急救援方面,房山通用航空装备应急救援创新应用试点实现 30 分钟跨区响应;在文旅融合领域,八达岭机场低空旅游季接待量同比激增 260%。这些场景不仅验证了技术可行性,更培育了市场需求。据赛迪顾问预测,到 2027 年,低空物流市场规模将突破 2000 亿元,城市空中交通(UAM)将形成 5000 亿元级市场。

四、制度创新破解发展难题

针对低空经济发展的监管挑战,北京创新推出 "四个一" 管理模式:组建市级低空经济专班统筹协调,建立空域资源动态管理系统,开发适航认证智能服务平台,制定场景开放负面清单。延庆区数字空域实验园区的建设,实现 374 平方公里空域的精细化管控,飞行审批效率提升 94%。这种 "技术治理 + 制度创新" 的双轨并进,为低空经济安全发展提供了范例。


标准体系建设的突破尤为关键。北京主导制定的《无人机物流配送服务规范》等 12 项国家标准已发布实施,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占比达 15%。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的专家指出,这种 "技术研发 - 标准输出 - 产业落地" 的闭环,使我国在全球低空经济规则制定中掌握了主动权。随着低空产业联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成立,我国正从标准跟随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变。

五、未来展望:从创新高地到全球标杆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北京正以中关村论坛为支点,撬动低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根据《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 年)》,到 2027 年,全市低空经济相关企业将突破 5000 家,形成 "京津冀一小时低空经济圈"。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北京通过制度创新破解 "飞得起来" 与 "管得安全" 的矛盾,为全球低空经济治理提供 "中国方案"。


当无人机掠过长城上空,当电动飞行器穿梭于都市天际,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科技的力量,更是一座城市对未来的想象与实践。这种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正让北京从 "中国科创中心" 迈向 "全球低空经济之都"。随着低空经济的深度发展,我们或将见证一座城市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协同与制度供给,重塑城市发展的天际线。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2453.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

*
*
选择:

联系我们

QQ客服:1069188086

邮件:dikongjingj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