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个项目落地!天津打造低空经济“北方枢纽”
2025年10月16日,第七届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在天津空港经济区盛大启幕。这场被誉为“中国直升机第一展”的行业盛会,不仅带来了全球顶尖的航空科技与装备展示,更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低空经济,已从概念走向现实,并加速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本届直博会最引人注目的成果之一,便是现场集中签约了21个航空产业合作项目,涵盖低空经济、研发设计、装备制造、航空培训、维修服务等多个领域。这些项目的落地,标志着我国低空经济产业链正在加速构建,一场以“低空+”为驱动的产业变革,正悄然拉开序幕。
低空经济:不只是“飞起来”,更是新质生产力的爆发点
什么是低空经济?简单来说,它是指在1000米以下空域,以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飞行活动为核心,带动制造、运营、服务、文旅、物流等多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无人机配送、空中出租车(eVTOL)、应急救援、农业植保、电力巡检……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如今正一步步走进现实。
2024年被称为“中国低空经济元年”,这一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提出要“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政策东风之下,各地纷纷布局,而天津凭借其雄厚的航空产业基础和政策创新优势,成为京津冀地区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枢纽。
此次直博会上,天津港保税区管委会与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中国民航大学、海特高新、云翼智能等20余家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内容涉及共建低空体系场景验证重点实验室、推进无人机生产制造、开展低空教育培训、打造eVTOL运营生态等,几乎覆盖了低空经济全产业链。
这意味着,未来的天津不仅是飞机“造出来”的地方,更是新技术“试出来”、新模式“跑出来”的试验场。
从“送快递”到“打飞的”:低空应用正渗透日常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清晨,你的外卖不是由骑手送来,而是一架无人机精准降落在你家阳台;突发疾病时,一架空中救护车从天而降,将患者迅速送往医院;周末出游,你可以预约一架“空中出租车”,30分钟内跨越城市拥堵,直达景区……
这些看似遥远的画面,其实已不再遥远。
在本届直博会的低空经济馆内,一款可载7人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吸引了无数观众驻足。工作人员介绍,这款飞行器采用纯电驱动,最大航程可达300公里,专为城市空中交通、医疗救援和货物运输设计,预计2027年即可投入商用。与此同时,多家企业展示了用于物流配送的无人货运机、用于电力巡检的长航时无人机、以及用于农业喷洒的智能植保机。
“我们已经和京东、顺丰等物流企业展开试点合作,在山区、海岛等交通不便区域进行无人机配送。”蜂巢航宇公司负责人表示,“相比传统物流,无人机配送效率提升50%以上,成本降低30%,尤其适合紧急物资运输。”
而在滨海新区,作为国家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天津港保税区已划设专用无人机试飞空域,吸引超过50家相关企业落户。这里不仅是技术的“试验田”,更是商业模式的“孵化器”。
产教融合:为低空经济培养“未来飞行员”
低空经济的腾飞,离不开人才的支撑。随着无人机和eVTOL的普及,对专业飞控人员、维修工程师、空域管理人员的需求急剧上升。如何解决“人才荒”?本次直博会给出了答案——产教融合。
中国民航大学、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天津海特飞机工程有限公司三方签约,将共同筹建“航空航天制造与服务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实训基地,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和技术攻关。此外,航大汉来公司与中国民航大学空管学院共建“汉来创新中心”,聚焦空中交通管理智能化研究。
“未来五年,我国低空经济领域人才缺口预计将超过50万。”中国民航大学专家指出,“我们必须打破‘校企脱节’的传统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真实设备和运行场景。”
为此,多家企业与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合作,推出“无人机驾驶员培训”“eVTOL模拟飞行课程”等新型职业教育项目。通过虚拟现实(VR)和高保真模拟器,学员可以在安全环境中掌握飞行技能,大大缩短上岗周期。
安全与监管:让低空飞行“飞得稳”“管得住”
任何新兴产业的发展都伴随着挑战,低空经济也不例外。当越来越多的飞行器进入城市上空,如何确保飞行安全?如何避免“黑飞”扰民?如何协调军方、民航、公安等多方管理?
这些问题,在本次直博会上也被广泛讨论。多位专家呼吁,应加快制定《低空经济安全管理条例》,明确飞行准入、空域划分、数据共享等规则,构建多部门协同监管体系。
值得欣喜的是,天津已率先行动。据透露,由天津低空经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的省级飞行服务平台已完成测试,预计年内正式上线。该平台可整合全市空域数据,实现飞行计划申报、实时调度、风险预警等功能,相当于为低空飞行装上了“智慧大脑”。
“我们开发的虚拟飞行训练系统,可以模拟不同天气、地形和突发事件,帮助飞行员提升应对能力。”北京赛四达科技公司负责人介绍,“安全是低空经济的生命线,必须从技术和制度双层面筑牢防线。”
“低空+”融合:催生新业态,点亮新生活
低空经济的魅力,不仅在于“飞”,更在于“融”。它正与旅游、农业、海洋、应急等多个领域深度融合,催生出前所未有的新业态。
在“低空+旅游”方面,天津已规划多条空中观光航线,游客可乘坐直升机俯瞰渤海湾、五大道等标志性景观;在“低空+农业”领域,智能无人机可实现精准施肥、病虫害监测,助力智慧农业发展;在“低空+应急”场景中,无人机可在地震、洪水等灾害发生后快速抵达现场,传回实时影像,指导救援行动。
更令人期待的是“低空+城市治理”。未来,无人机可承担城市空气质量监测、交通流量巡查、违章建筑识别等任务,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感知终端。
正如国研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所言:“低空经济不是单一产业,而是一个生态。它连接制造、服务、消费,推动绿色能源、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技术协同发展,是我国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突破口。”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j/4422.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