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全运会火炬首次由低空飞行器传递
2025年11月2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简称“十五运会”)火炬传递在深圳、广州、香港、澳门四地同步举行。这场史无前例的跨境联动中,深圳站以一项开创性举措引发全网热议——首次在全运会历史上使用低空飞行器完成火炬传递。当圣火搭载直升机穿越深圳湾上空,在市民的欢呼声中稳稳降落于下一棒火炬手手中,这一刻不仅点燃了体育热情,更照亮了粤港澳大湾区迈向“低空智联时代”的坚定步伐。
一、历史性一幕:火炬从天而降,科技感拉满
在深圳火炬传递路线中,一段跨越山海的空中转场成为全场焦点。一架由中信海洋直升机股份有限公司执飞的专用低空飞行器,搭载着十五运会圣火,从深圳湾畔腾空而起,掠过春笋大厦、人才公园与前海石公园,最终精准降落在南山文体中心广场。整个过程流畅、安全、震撼,被现场观众称为“像科幻电影照进现实”。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并非简单的“空中运输”,而是深度融合了5G-A通信、高精度导航与智能调度系统的低空协同作业典范。飞行器全程受地面指挥中心实时监控,依托华为等本土企业提供的5G-A通感一体网络,实现厘米级定位与毫秒级响应,确保圣火在百米高空依然稳定燃烧、无缝交接。
“以前只在奥运会开幕式见过‘飞天点火’,没想到今天在深圳街头亲眼看到火炬从天上飞来!”一位带着孩子观礼的市民激动地说。这种将尖端科技融入全民体育盛事的做法,极大提升了公众对低空经济的认知与期待。
二、为何选择低空飞行器?深圳的底气从何而来?
深圳作为国家低空经济创新示范区,近年来在政策、技术与产业三方面持续发力,为此次“空中传火”奠定了坚实基础。
首先,政策先行。2024年,深圳出台《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打造“低空一张网”,推动无人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UAM)、应急救援等场景落地。同年,深圳获批全国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开放多条低空航线供商业测试。
其次,技术领先。深圳聚集了大疆、丰翼科技、小鹏汇天、中信海直等一批低空领域头部企业,同时拥有华为、中兴等通信巨头支撑的5G-A基础设施。在本次火炬传递中,飞行器的通信链路、感知避障、远程控制均由本地企业联合保障,真正实现“深圳智造、深圳执行”。
再次,场景丰富。从美团无人机送咖啡到顺丰跨区医疗物资投送,从电网巡检到海上搜救,深圳已形成全国最活跃的低空应用生态。此次火炬传递,正是对这些技术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和压力测试。
正如十五运会广东赛区执委会火炬传递处处长张力文所言:“选择低空飞行器,不仅是形式创新,更是对深圳乃至广东低空经济实力的一次‘实战检阅’。”
三、从“传火炬”到“传希望”:低空经济如何改变日常生活?
很多人或许会问:低空飞行器传火炬固然炫酷,但这和普通人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事实上,这项技术正悄然渗透进我们的日常。
1. 快递更快了
在深圳南山区,美团无人机配送网络已覆盖超300个社区。用户下单后,一杯奶茶或一份药品可在15分钟内从天而降。相比地面交通拥堵,低空配送效率提升3倍以上,尤其在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下优势显著。
2. 急救更及时了
2025年初,深圳宝安人民医院试点“AED无人机急救系统”。一旦接到心脏骤停报警,无人机可携带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在3分钟内抵达现场,为抢救赢得黄金时间。该系统已在多个大型商圈部署。
3. 城市更安全了
深圳城管部门利用5G-A联网无人机,对违建、火灾隐患、河道污染进行自动巡查。AI识别异常后,系统立即推送预警至执法人员手机,实现“早发现、早处置”。
4. 出行更多元了
小鹏汇天研发的“陆地航母”飞行汽车已完成深圳-珠海跨城试飞。预计2027年前,深圳将开通首条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载人航线,市民可打“飞的”上班,避开早晚高峰。
可以说,今天的“火炬飞行”,正是明天“生活飞行”的预演。当低空不再只是飞机的专属空间,而成为城市交通的“第三维度”,我们的生活方式将迎来深刻变革。
四、安全与规范:低空繁荣背后的“隐形护盾”
当然,低空经济的爆发也带来新的挑战:如何避免“黑飞”扰航?如何保障隐私与噪音控制?如何统一空域管理标准?
对此,深圳正构建“技术+法规+平台”三位一体治理体系。一方面,通过5G-A网络实现全域低空目标感知,任何未授权飞行器都将被自动识别并预警;另一方面,推动《深圳经济特区低空飞行管理条例》立法,明确飞行资质、空域申请、责任认定等规则。
此外,深圳还上线了“低空飞行服务系统”(UOM),类似“空中高德地图”,企业和个人可通过App一键申请航线、查看实时空情、接收管制指令。这种“放管服”结合的模式,既鼓励创新,又守住安全底线。
此次火炬传递之所以能顺利实施,正是因为所有飞行计划提前72小时报备,全程纳入UOM系统监管,并由军方、民航、公安多方协同审批。这为未来大规模低空商业化运营提供了宝贵经验。
五、湾区协同:低空联通助力“一小时生活圈”
值得注意的是,十五运会火炬不仅在深圳用低空飞行器传递,还在穗深港澳四城同步联动,最终火种汇聚广州。这种“跨境低空协同”,正是粤港澳大湾区“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的生动体现。
未来,随着深中通道、深珠城际等交通项目推进,加上低空航线网络的完善,大湾区有望实现“地面1小时+空中30分钟”的双速通勤圈。无论是商务出差、医疗转运还是旅游观光,低空出行都将成为重要选项。
而深圳,作为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双引擎”,无疑将在这一进程中扮演引领者角色。正如一位参与火炬传递的科技工作者所说:“今天传递的是圣火,明天传递的是湾区融合发展的信心。”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shenzhen/4529.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