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拒保到团购:共保体如何让保险公司抢着保无人机

从“拒保”到“团购”,张航的遭遇正是中国无人机保险市场一夜变天的缩影。


一、曾经的“弃子”:为什么无人机被保险圈拉黑?

  1. 风险太新
    传统财产险精算表里找不到“炸机”“黑飞”“图传中断”这些词,没有历史数据就无法定价。
  2. 损失太集中
    一架植保无人机掉在高速公路,可能引发连环车祸;一架穿越机撞上高铁,直接上热搜。单一公司资本有限,不敢赌这样的“黑天鹅”。
  3. 道德风险高
    无人机零件小、流动性强,飞手“一把螺丝刀就能拆机”,骗保成本低,保险公司最怕“带病投保”。

于是行业里出现了荒诞场景:

  • 2023年全国注册无人机突破120万架,商业保险覆盖率却不足15%;
  • 深圳一家知名整机厂想给海外客户赠送“出厂险”,被总部精算部一票否决;
  • 多家银行把“无人机运营”列为高风险行业,贷款利息上浮30%。

二、“团购”横空出世:共保体到底在做什么?8月29日成立的重庆低空经济共保体,一口气拉来19家保险公司,首批锁定6115万元风险保额。
它用三把钥匙打开了原来紧锁的大门:

  1. 风险共担:把“不敢保”变成“一起保”
    以前一架无人机掉下去砸到劳斯莱斯,一家保司要赔500万;现在19家平分,每家只拿26.3万,立刻从“赌命”变成了“小赌怡情”。
  2. 数据共建:把“不会保”变成“精准保”
    共保体与民航西南局、无人机厂商共享3.2万小时飞行数据,首次把“黑飞概率”“电机失效率”写进精算模型,保费因此下降18%。
  3. 标准统一:把“麻烦保”变成“一键保”
    过去无人机出险,各家保司查勘员拿着尺子比来比去;现在共保体统一了查勘、定损、维修网点,张航的植保机上午摔机,下午就拿到备用机继续挣钱。

一句话:共保体用“团购”的逻辑,把原本零散的、高风险的无人机保险做成了标准化的“爆款产品”。三、真实生活里的“保险飞轮”正在转动案例1:山区邮路的“定心丸”
河南安阳石板岩镇,海拔1000米,村民取快递要翻两座山。2025年7月,邮政用无人机开通“天路快递”,平安产险用共保体方案一次性承保30架无人机,第三者责任单次事故赔偿限额提高到1000万元。过去担心“掉下来砸到老乡房子”的村干部,现在主动帮飞手申请空域。案例2:外卖小哥的“空中备胎”
长沙五一商圈,无人机外卖航线每天飞行400架次。共保体把“空中撞外卖箱”写进附加险,只要平台提前报备航线,保费每单只涨0.15元。美团湖南负责人说:“比给骑手买意外险便宜多了。”案例3:研发企业的“对赌协议”
重庆宗申航发的一款新型重油发动机,测试阶段一旦失败损失高达2000万元。共保体推出“研发失败费用补偿险”,企业只需缴纳研发预算的3%作为保费,失败即可获得最高80%补偿。项目签约当天,宗申股价应声上涨5%。四、保险公司的算盘:赔本赚吆喝还是真蓝海?

  1. 政策红利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点名“低空经济”,民航局《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征求意见稿)》即将落地,不参与的保司可能直接出局。
  2. 数据红利
    共保体要求成员公司共享理赔数据,谁掌握数据谁就能在下一轮产品迭代里占先机。
  3. 业务红利
    平安产险内部测算,无人机保险客户次年转化为企业财产险、雇主责任险的比例高达62%,远高于传统渠道。换句话说,无人机险成了“钩子产品”。

于是出现罕见景象:
19家成员公司在签约现场“暗战”,人保、平安、太保三巨头抢着当首席承保人,中小公司干脆打出“免费加保网络安全险”的促销牌——曾经拒保的无人机,如今成了“甲方”。五、下一步:共保体能否复制到更多“无人区”?重庆模式跑通后,广东浙江四川三地金融监管局已发出邀请函。

  • 浙江想试点“无人船海上牧场共保体”;
  • 广东想推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共保体”;
  • 四川则瞄准“高原无人机电力巡线共保体”。
    业内人士透露,监管正在研究“跨地区共保体”牌照,一旦落地,保险公司将彻底告别“单打独斗”时代。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bx/4015.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

*
*
选择:

联系我们

QQ客服:1069188086

400电话: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