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重磅布局低空经济!2030年将建1000个起降场
随着国家将“低空经济”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迎来爆发式发展。作为中国中部的科技重镇与交通枢纽,武汉抢抓机遇,以“空天地一体化”为核心战略,全面布局低空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与应用场景,正朝着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低空经济发展高地的目标稳步迈进。
政策引领:顶层设计绘就“天空之城”蓝图
2025年初,武汉市发布《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2号议案办理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以“天元之位”建“天空之城”,将低空经济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方案提出,到2030年,全市将规划布局1000个低空地面起降场,开通低空飞行商业航线10条以上、城市治理类航线1000条以上,并培育5家以上产业链龙头企业。
这一系列目标的背后,是武汉清晰的顶层设计。在“三级航路网”规划中,武汉构建了“三横两纵”的低空干线航线,贯通南北东西,连接鄂州、麻城、赤壁等周边城市,服务短途运输、旅游观光与物流接驳。同时,12条支线航线和24条业航线已获批,覆盖应急救援、电力巡检、城市巡检、低空物流等多元场景。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武汉在全国率先开通了两个运输机场间的低空航线,并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无人机送血”。这意味着,未来从武汉天河机场到鄂州花湖机场的医疗物资转运,将不再依赖地面交通,而是通过低空航线实现“空中直达”,极大提升应急响应效率。
基础建设:1000个机库织就“低空神经网”
如果说航线是低空经济的“血管”,那么遍布城市的起降设施就是“毛细血管”。武汉正以惊人的速度推进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低空起降点220余处,五年内将布设1000套无人机机库,配备3000余套挂载设备,形成覆盖全市的“低空神经网络”。
这些机库不仅是无人机的“家”,更是集充电、检修、通信、气象服务于一体的智能枢纽。以武汉城发集团与普宙科技合资成立的航飞科技公司为例,其建设的机库已实现无人机自动充电、自动换电、自主作业的全流程无人值守。在青菱片区的试点区域,无人机从机库起飞后,可自动执行城市巡查任务,发现问题后实时回传数据,城管部门随即派员处置,事件处理效率提升超30%。
更令人期待的是,到2025年底,武汉将实现三环内全域覆盖,三环外市域覆盖率超60%,重点商圈、交通枢纽和景区全覆盖。这意味着,未来市民在光谷步行街购物时,可能看到无人机从头顶飞过配送奶茶;在汉口火车站赶车时,可通过“空中出租”快速抵达机场。
科技赋能:光谷“智脑”驱动低空创新
武汉发展低空经济,底气不仅来自区位优势,更源于其强大的科教资源与产业基础。作为全国知名的“光电子之都”,武汉拥有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35所高校和上百家科研机构,在光通信、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等领域技术领先。
以时代星光科技为例,其在洪山区启用的全国第二总部,已研发出“战狼S200空天地一体化AI指控系统”,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与无线通信技术,实现对无人机群的智能调度与实时监管。在消防救援场景中,战狼X30系留无人机可搭载消防水带升空120米,持续喷射泡沫灭火剂,实现24小时以上滞空作业,成为高层建筑灭火的“空中消防站”。
与此同时,武汉依迅北斗、高德红外、锐科激光等企业也在低空经济赛道上加速布局。付诚委员提出的“低空数智大脑”构想正逐步落地——通过北斗卫星导航、高精度气象监测与AI算法,构建一个覆盖空域、地面与数据的智慧管理中枢,为政府决策、城市管理与公众服务提供精准时空信息支撑。
场景落地:从“政务应用”到“民生服务”的全面渗透
低空经济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对社会生活的深度赋能。武汉正从政务端和商业端双轮驱动,推动低空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政务领域,武汉已规划10大类42个应用场景。无人机已成为城市治理的“天眼”:在警务巡逻中,无人机可快速追踪嫌疑人轨迹;在电力巡检中,无人机替代人工攀爬高压线塔,提升安全性与效率;在应急救援中,“翼龙”无人机可在地震、洪水等灾害中侦察灾情,为救援指挥提供关键信息。
在商业领域,低空经济正催生全新消费模式。东湖风景区已试点“空中游览”项目,游客可乘坐飞艇或eVTOL俯瞰东湖绿道与磨山夜景;顺丰、京东等物流企业正推进无人机快递试点,未来“半小时达”的空中配送有望成为常态;在医疗领域,“无人机送血”已在武汉协和医院、同济医院等试点运行,为急救患者争取“黄金时间”。
更令人振奋的是,武汉正探索“低空+文体旅”融合新模式。在“村BA”篮球赛期间,祥云AS700载人飞艇飞越赛场,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活力;在汉口江滩,无人机编队表演已成为夜间文旅新亮点,吸引无数市民驻足观赏。
安全护航:构建“空中交警”与智慧监管平台
无人机“满天飞”,如何确保安全?这是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挑战。武汉对此早有布局。市发改委介绍,武汉正打造低空飞行服务平台与监管平台,与军队、民航实现三方联动,确保空域资源精细化管理。
未来,所有飞行计划申报、审批、动态监视与气象服务都将通过“一站服务、一网通办”实现。同时,武汉正探索设立“空中交警”队伍,利用雷达、光电探测与AI识别技术,实时监控“黑飞”无人机,确保低空飞行秩序井然。
此外,武汉还计划出台《市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安全管理办法》,建立数据分级分类管理机制,筑牢低空经济发展的安全底线。正如全国人大代表吴仁彪所言:“只有管得住,才能放得开。”
未来展望:从“武汉样板”走向“中国范式”
截至2025年9月,武汉已聚集170余家低空经济代表性企业,产业规模同比增长20%以上。随着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汉阳区等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一个涵盖整机制造、关键零部件、运营服务、数据处理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可以预见,未来的武汉,将是一座真正的“空中之城”:市民出行有“空中出租”,物流配送有“无人机快递”,城市治理有“天眼系统”,应急救援有“空中力量”。低空经济不仅改变了城市的交通格局,更重塑了公共服务的效率与体验。
从“九省通衢”到“空中枢纽”,武汉正以创新之笔,在蓝天上书写新时代的发展答卷。这座英雄城市,正以低空经济为支点,撬动城市能级跃升,打造全国空天地一体化发展的“武汉样板”,为中国低空经济的腾飞贡献智慧与力量。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wuhan/4394.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