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芜湖到合肥,安徽如何打造千亿级低空经济高地?
政策加码:锚定千亿目标,构建“四梁八柱”
安徽发展低空经济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立足区位优势与产业基础的战略选择。作为长江经济带与中部崛起战略交汇点,安徽拥有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科大、合工大等科研重镇,以及芜湖航空产业园、合肥空天信息产业集群等产业载体。近年来,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低空经济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与应用场景。
2024年以来,安徽密集出台系列政策文件:
- 《安徽省加快培育发展低空经济实施方案(2024—2027年)》明确“三步走”路径:2025年产业规模超600亿元,2027年形成完整生态,2030年突破千亿元;
- 合肥市取消3000万元补贴上限,聚焦载人飞行商业化、核心部件攻关、应用生态构建;
- 芜湖市提出到2025年低空产业产值达500亿元,企业数量突破300家,实现航空整机、航材、主控芯片等关键环节自主可控。
尤为关键的是,安徽被列为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在空域划设、飞行审批、监管协同等方面先行先试。如今,合肥部分区域已实现“飞行前1小时报备即可起飞”,极大降低了企业运营门槛。
场景落地:低空服务“飞”入百姓生活
政策蓝图要转化为现实价值,必须依靠真实可感的应用场景。安徽正以“低空+”模式,将飞行器融入医疗、物流、文旅、应急、城市管理等多个民生领域。
在医疗急救方面,合肥多家医院正试点无人机血液配送。相比地面交通受堵车、路况限制,无人机可直线飞行,将急救用血送达时间缩短50%以上。未来,这一模式有望覆盖全省县级医院,构建“15分钟空中生命圈”。
在城乡物流领域,芜湖联合飞机集团推出的“联飞快送”平台已实现常态化运营。春节期间,无人机不仅配送年夜饭食材,还承担生鲜、药品等高时效商品运输。在黄山景区,大疆运载无人机替代传统人力挑夫,将物资从山脚直送山顶酒店,既减轻劳动强度,又保护生态环境。
在城市治理中,低空技术同样大显身手。合肥城管部门利用巡检无人机对高架桥、广告牌、违建进行高空巡查;环保部门通过搭载多光谱传感器的飞行器监测巢湖水质变化;消防支队则测试高层建筑灭火无人机,可在黄金时间内扑灭初期火情。
而在文旅消费端,低空体验正成为新宠。合肥计划在天鹅湖、滨湖新区开通空中观光航线;芜湖方特乐园探索“低空+主题公园”融合项目;阜阳依托湿地资源打造低空生态旅游线路。这些创新不仅提升游客体验,也为地方经济注入新活力。
产业聚链:打造“皖字号”低空产业集群
千亿目标的背后,是安徽对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的系统性布局。
合肥聚焦“载人飞行+空天信息”,吸引亿航智能华东总部落户,并联合中科星图打造全国首个低空经济全域赋能平台,实现空域网格化、飞行规则内置化、运行调度智能化。
芜湖则深耕“整机制造+核心配套”,依托中电科钻石飞机、联合飞机等龙头企业,形成涵盖通用航空器研发、生产、试飞、培训、运营的完整链条。当地还在推进航空复合材料、飞控系统、动力电源等“卡脖子”技术攻关。
此外,阜阳、蚌埠、安庆等地也结合自身优势,布局无人机组装、零部件加工、飞行服务保障等细分领域,形成“一核引领、多点协同”的产业格局。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根基。安徽推动高校设立低空经济相关专业,支持企业与中科大、合工大共建联合实验室;同时设立专项基金,引进国内外顶尖飞行器设计、适航认证、空管系统专家,为产业长远发展蓄能。
挑战与展望:千亿之路仍需跨越“三道坎”
尽管前景广阔,安徽低空经济迈向千亿目标仍面临挑战:
一是基础设施不足。目前全省专用起降场、充电/换电设施、通信导航站点覆盖率有限,难以支撑大规模商业化运营。对此,安徽计划到2027年建成200个以上低空起降点,构建“县县有基地、乡乡可起降”的网络体系。
二是公众接受度待提升。部分居民对无人机噪声、隐私安全存在顾虑。安徽正推动“低空友好社区”建设,通过静音飞行时段、透明化飞行数据、社区参与机制增强信任。
三是商业模式尚不成熟。除物流、文旅等少数领域外,多数低空服务仍依赖政府补贴。未来需通过规模化运营、成本下降和技术迭代,真正实现市场化可持续。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wd/4595.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