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蓝色粮仓:湛江无人机实现全自动饵料投喂

一、传统海洋牧场的痛点:效率低、损耗大、受天气制约

长期以来,我国近海养殖主要依赖人工配合小型船只进行日常管理。以湛江为例,当地拥有“湛江湾1号”“恒燚1号”等多个现代化海洋牧场平台,养殖品种涵盖石斑鱼、金鲳鱼、龙趸等高价值海产品。然而,传统作业模式面临三大核心难题:

其一,投喂效率低下。一艘普通投喂船每日仅能覆盖有限海域,且需多名工人协同操作,人力成本高;其二,渔获转运周期长。捕捞后的高值鱼类需经渔船运至码头,再转陆路冷链车送至加工厂或市场,途中易因温度波动、颠簸导致死亡或品质下降;其三,极端天气限制作业。南海海域常年多雾、多风、浪大,尤其在台风季或冬季寒潮期间,船只难以出海,直接影响鱼群摄食节奏和生长周期。

“有时候一场大雾持续三天,鱼就三天吃不上料,损失动辄上万元。”一位在湛江硇洲岛从事深海养殖十余年的渔民坦言。

科技赋能蓝色粮仓:湛江无人机实现全自动饵料投喂(图1)

图片来源:图片由Ai生成


二、无人机破局:全天候、智能化、模块化的新一代海洋作业平台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NWPU-ZJBL-01”应运而生。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航拍机”,而是一个面向海洋牧场全场景需求的模块化无人运输平台。

在首飞演示现场,该无人机挂载180公斤饵料箱,从地面垂直起飞,在预设航线中精准悬停于养殖网箱上方,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均匀播撒饲料,随后自动巡检周边水域,最终平稳返航。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全程由AI算法驱动。

技术团队介绍,该机型具备多项突破性创新:

  • 高精度定位系统:融合GPS/北斗差分定位与视觉标识识别,在养殖平台布设专用信标,实现厘米级定位,确保饲料准确落入目标区域;
  • 智能投喂决策:搭载鱼类行为识别AI模型,通过摄像头实时分析鱼群活跃度与摄食状态,动态调整投喂量,避免浪费;
  • 抗风浪悬停控制:采用多模态悬停算法,结合波浪预测模型,主动补偿平台晃动与7级强风干扰,保障飞行稳定;
  • 多功能载荷接口:除饵料箱外,还可快速更换为冷藏运输舱(含冰袋),单次可运送100公斤鲜活渔获,大幅缩短“从海到厂”的时间。

“这不只是送饲料的飞机,更是海洋牧场的‘空中快递员’和‘智能管家’。”西北工业大学无人系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李山部长表示。


三、从“能飞”到“好用”:构建海洋低空经济新生态

技术突破只是起点,真正考验在于能否落地应用并形成产业闭环。对此,湛江已规划清晰路径。

首先,场景验证先行。未来数月,研发团队将在“湛江湾1号”“恒燚1号”及多个沉箱式海洋牧场开展超30架次实地测试,重点验证复杂海况下的投喂精度、渔获存活率及应急响应能力。

其次,标准体系同步建设。联合实验室正着手制定《海洋牧场无人机系统技术规范》《低空物流作业安全指南》等行业标准,为规模化推广提供制度保障。

更重要的是,产业链条加速成型。赤坎区政府透露,将推动成立专业化运营公司,整合无人机研发、制造、运维、数据服务等环节,打造“研发—制造—应用—服务”一体化的海洋低空装备产业集群。未来,该模式还可拓展至水产养殖巡检、近海短途物流、海上搜救等领域。

“我们希望把湛江打造成全国海洋低空经济的示范区。”赤坎区相关负责人说。


四、对渔民与消费者意味着什么?

这场技术革命,最终惠及的是千千万万从业者与终端消费者。

对养殖户而言,无人机投喂可降低30%以上的人工与燃油成本,同时提升饲料利用率,减少水体污染;渔获运输时间从过去的4–6小时压缩至1小时内,存活率显著提高,直接增加收入。

对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更鲜、更安全的海产品。以往因转运延迟导致的“死鱼充鲜”问题有望根治,高端海产如东星斑、老鼠斑等将更快进入一线城市商超甚至家庭餐桌。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中国海洋渔业正从“靠天吃饭”迈向“科技赋能”。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近海资源趋紧的背景下,智能化、集约化的深远海养殖成为国家战略方向。湛江的探索,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4650.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

*
*
选择:

联系我们

QQ客服:1069188086

400电话: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