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新风口:低空经济学、低空技术工程…这些专业你了解吗?

高校抢滩:五大主流专业构筑人才培养高地

面对低空经济带来的巨大机遇,国内多所高校已率先行动,推出一批聚焦该领域的研究生专业,形成“技术+管理+政策”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格局。

考研新风口:低空经济学、低空技术工程…这些专业你了解吗?(图1)

1. 低空经济管理:培养“空中城市”的运营官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低空经济管理融合了航空工程、公共管理、经济学与城市规划等知识模块。其目标是培养既懂技术逻辑又能制定运营策略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院校已在公共管理或工商管理硕士(MBA)项目中增设“低空运营管理”方向。课程内容包括低空空域资源配置、飞行服务站建设、低空交通流量建模、应急管理机制设计等。毕业生可进入地方政府低空办、通航产业园区、无人机运营平台公司等单位,参与低空基础设施规划与商业模式设计。

一位参与试点项目的研究生表示:“我们不仅要学会画航线图,还要理解地方政府为什么不愿意开放空域,以及企业如何通过数据共享换取飞行权限——这是真正的‘空中治理’。”

2. 低空经济学硕士:港理工引领国际化探索

2025年,香港理工大学宣布开设亚洲首个“低空经济学硕士”项目,引发广泛关注。该项目学制一年,全英文授课,面向全球招生,课程设置极具前瞻性。

核心课程涵盖“U-space空域设计”“低空飞行器经济性评估”“城市空中交通(UAM)政策模拟”“无人机物流成本模型”等。学生还需完成一个与企业合作的真实项目,如为大湾区某港口设计无人机巡检方案。

该项目负责人指出:“低空经济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制度创新。我们需要懂得如何用经济学工具分析空域使用权交易、飞行税负结构和公共服务补贴机制的专业人才。”

据悉,首届招生报名火爆,录取率不足15%,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物流企业、咨询公司及国际民航组织(ICAO)相关机构。

3. 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代码:0825J1):沈航打造“硬科技”摇篮

如果说管理类专业关注“怎么飞得好”,那么技术类专业则专注于“怎么造得稳”。2026年,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将正式开设“低空技术与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代码0825J1),这是全国首个明确以“低空”命名的工科专业。

该专业聚焦小型电动飞行器的研发、制造与适航认证,重点研究轻量化材料、分布式电推进系统、自主避障算法、抗干扰通信协议等关键技术。实验室配备风洞、半实物仿真平台和飞行测试场,学生可深度参与整机设计项目。

“我们的目标是为中国eVTOL企业提供‘即插即用’的技术人才。”该校教授介绍道,“很多初创企业招不到既懂传统航空又熟悉新能源系统的工程师,这个专业就是补上这块短板。”

值得注意的是,该专业实行“双导师制”,每位学生由校内导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指导,确保研究成果能快速转化为产品原型。

4. 交通运输(专业学位,代码:086100):打通“天—地—人”协同链

交通运输作为传统优势学科,也在积极拥抱低空变革。东南大学、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在“交通运输”专业硕士学位下增设“低空交通规划与智能调度”方向。

这类项目强调“天地一体化”思维,研究如何将低空航线与地面道路网、轨道交通系统进行融合优化。例如,在暴雨导致高速公路封闭时,如何动态启用无人机应急通道?在大型赛事期间,如何协调数千架次无人机表演与城市日常飞行任务?

课程涉及交通流理论、多智能体协同控制、数字孪生空管系统等内容,并引入AI大模型进行交通预测与决策支持训练。毕业生多进入交通规划设计院、智慧城市建设部门或头部科技公司,参与城市空中交通管理系统(UTM)开发。

5. 低空经济学博士/硕士点:社科大培育高端智库力量

202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宣布设立“低空经济学”硕博点,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高层次理论研究的空白。该项目隶属经济学院,侧重宏观政策、法律规制与产业演化规律研究。

研究课题包括:低空空域产权界定、低空经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无人机侵权责任认定、国际低空规则博弈等。学生需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和政策分析能力,毕业后主要进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民航局等政策研究机构,或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低空不是法外之地,必须建立与中国发展阶段相匹配的制度框架。”该项目首席专家强调,“我们培养的不是操作员,而是制度设计师。”

考研新选择:为何年轻人争相涌入?

在就业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这些新兴专业为何能吸引大量考生报考?

首先,行业前景广阔。据工信部统计,我国现有低空经济相关企业超3万家,年增长率超过25%。预计未来五年,仅eVTOL产业链就将创造超过50万个就业岗位。

其次,薪资待遇优厚。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具备低空交通系统设计经验的硕士毕业生起薪普遍在1.8万元以上,资深工程师年薪可达60万以上。

更重要的是,这一领域充满使命感。“我想让农村老人也能通过无人机收到救命药。”一位备考低空经济学硕士的学生说,“这不是一份普通的工作,而是在参与重塑未来的出行方式。”

挑战犹存:人才培养仍需跨越三重门槛

尽管势头迅猛,但低空经济人才培养仍面临挑战:

一是标准缺失。目前各校专业名称、课程设置差异较大,尚未形成统一的学科规范,不利于学生跨校交流与学位互认。

二是实践资源不足。许多高校缺乏真实的飞行测试环境,学生难以接触实际运行场景。

三是政产学研协同不够。部分课程内容滞后于产业发展,企业参与度有待提升。

专家建议,应尽快推动成立“全国低空经济教育联盟”,制定专业建设指南,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并鼓励高校与地方共建“低空经济研究院”,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4370.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

*
*
选择:

联系我们

QQ客服:1069188086

400电话: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