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建成全国首个区域性无人机监管中心
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步入爆发式发展新阶段。随着无人机数量突破200万架、无人机企业超17万家,低空空域正成为继陆地、海洋之后的“第三空间”。然而,繁荣背后,空域管理滞后、飞行扰航、黑飞频发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瓶颈”。在此背景下,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悄然完成了一项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探索——依托第十届运动会的空中安保需求,建成并启用区域性无人机综合监管中心,为破解大规模无人机集群空域管理难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陇南方案”。
一、从“临时禁飞”到“智慧监管”:一场空域治理的升级
2025年8月,为保障陇南市第十届运动会在成县成州体育中心顺利举行,成县公安局发布《关于对无人机等“低慢小”航空器临时管制的通告》,明确在8月16日至18日期间,以体育中心为中心半径2公里内实施无人机禁飞管制。这一举措看似常规,实则背后隐藏着一次重大的管理升级。
与以往“一刀切”的禁飞不同,此次管制首次引入了“报备—审批—监控—响应”一体化的智慧监管系统。成县公安联合当地空管、通信、应急管理等部门,搭建了区域性无人机综合监管平台,实现了对管制区域内所有无人机信号的实时感知、身份识别与轨迹追踪。媒体单位若需使用无人机进行赛事直播或新闻采集,必须提前向监管中心报备飞行计划,经审核后方可获得“电子飞行许可”,其飞行高度、航线、时间均被纳入系统监控。
“这不再是简单的‘禁’,而是‘管’。”成县公安局李警官介绍,“我们通过技术手段,既保障了重大活动的空中安全,又为合法合规的飞行需求留出了空间。”
这一转变,正是中国无人机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转型的缩影。过去,面对无人机扰航、黑飞等问题,管理部门往往只能事后追责。而陇南监管中心的落地,标志着地方治理能力在低空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
二、技术赋能:构建“看得见、管得住”的低空天网
陇南监管中心的核心,是一套融合了无线电监测、雷达探测、地理围栏与大数据分析的综合监管系统。该系统通过部署在体育中心周边的多套无线电侦测设备,能够自动扫描并识别无人机遥控信号、图传信号和GPS定位信息,进而锁定无人机型号、序列号及飞手位置。
更关键的是,该系统接入了中国民用无人机综合管理平台(UOM),实现了与国家实名登记数据库的实时联动。一旦发现未注册或未报备的无人机飞行,系统立即发出警报,并自动推送至公安指挥中心。执法人员可迅速定位飞手,实现精准执法。
此外,监管中心还配备了反制设备,可在必要时对违规飞行的无人机实施信号干扰或迫降,确保空中安全万无一失。整个系统实现了“感知—识别—预警—处置”的闭环管理,真正做到了“看得见、管得住、追得着”。
这种技术模式,正是当前低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据《中国无人机发展报告(2023—2024)》显示,截至2024年8月,全国无人机实名登记已达198.7万架,但仍有大量“黑飞”无人机游离于监管之外。尤其是在大型活动、机场周边、城市核心区等敏感区域,无人机扰航事件频发。2025年9月,天津滨海机场就曾因无人机闯入净空区,导致航班大面积延误。陇南的实践,为全国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可复制”的区域监管样板。
三、现实挑战:低空管理仍面临“三重困境”
尽管陇南监管中心的落地令人振奋,但中国低空经济的整体发展仍面临三大困境。
其一,法规体系滞后于技术发展。 虽然2024年《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已正式实施,明确了实名登记、飞行审批、禁飞区划定等基本制度,但在超视距飞行、城市空中交通(UAM)、无人机物流等新兴场景中,仍缺乏细化的操作规范。例如,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的适航审定、空域划设、起降场建设等标准尚未完全建立,制约了其商业化进程。
其二,空域资源分配机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低空空域开放程度有限,审批流程复杂,导致“飞不起来、飞不顺畅”成为行业普遍痛点。尤其在城市密集区,空域使用权、飞行优先级、冲突避让等规则尚未形成统一标准,难以支撑大规模无人机集群飞行。
其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无人机飞行需要完善的通信、导航、监视(CNS)和空中交通管理(ATM)基础设施。目前,全国尚未建成统一的低空通信网络,多数地区依赖民用4G/5G网络,难以满足高密度、高可靠性的飞行需求。同时,无人机起降场、充电站、维修中心等配套设施也严重不足。
陇南监管中心的成功,恰恰在于它在现有法规框架下,通过地方协同与技术创新,局部破解了这些难题。它证明:在国家顶层设计尚未完全落地之前,地方完全可以通过“小切口、大突破”的方式,先行先试,积累经验。
四、未来展望:从“陇南模式”到“全国网络”
陇南监管中心的实践,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安保行动,更是一次低空治理的“压力测试”。它验证了区域性无人机监管平台在应对大规模、高密度飞行活动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未来,这一模式有望在更多城市推广。专家建议,可在全国范围内构建“国家—区域—城市”三级无人机监管网络。国家层面负责顶层设计与标准制定;区域层面(如省级或城市群)建立区域性监管中心,统筹跨域飞行协调;城市层面则依托智慧城市建设,部署末端感知与执法力量。
同时,应加快推动低空通信专网建设,探索基于5G-A、卫星互联网的低空通信解决方案;推动UOM平台与地方监管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全国“一网通管”;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无人机起降场、飞行服务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发展格局。
更为重要的是,应加快推动低空经济立法进程,明确低空空域的产权属性、使用权分配机制和飞行权交易规则,为行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五、结语:让天空更有序,让飞行更自由
无人机的普及,正在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从农业植保到物流配送,从应急救援到空中旅游,无人机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然而,技术的自由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陇南监管中心的落地,正是在“安全”与“发展”之间寻找平衡的生动实践。
它告诉我们:面对新技术带来的挑战,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之”,而应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赋能和协同治理,构建一个既安全有序又充满活力的低空生态。当每一架无人机都能在合法合规的轨道上自由翱翔,当每一次飞行都能被精准感知与有效管理,中国的低空经济才能真正腾飞。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4366.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