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低空经济科技馆”启用:未来天空之城,从维港起飞

2025年9月30日,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生产力局)在红磡总部正式启用全港首座“低空经济科技馆”。馆内20项来自香港本地及内地的尖端技术,首次系统性地把“低空经济”这一略显抽象的宏观概念,拆解成一个个可触、可看、可体验的“生活切片”。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在揭幕礼上透露,特区政府3月公布的38个“监管沙盒”试点,已有17个落地测试,预计10月底将增至28个,“香港速度”再一次被写进蓝天。

从外卖“飞进”你家阳台,到跨海“飞的”10分钟接驳机场;从无人机巡检大桥裂缝,到eVTOL(电动垂直起降载人飞行器)紧急运送移植器官——这些看似“科幻”的场景,正因科技馆的落地而加速照进香港人的日常。本文试图用三组“生活镜头”,带你抢先体验“低空经济”如何重塑我们的衣食住行,并剖析香港为何能在全球竞逐的“低空赛道”上率先“起飞”。

香港“低空经济科技馆”启用:未来天空之城,从维港起飞(图1)


一:外卖“从天而降”,奶茶仍带冰珠

“叮!您的无人机外卖已到达阳台降落平台。”晚上8点,家住大角咀的林小姐在Keeta App点下单杯冻奶茶,8分钟后,一架六旋翼无人机稳稳悬停在她家窗外,机械臂轻放外卖箱后自动飞离,全程无人工接触。林小姐打开箱盖,奶茶杯壁仍凝着细密水珠——这是香港首个“多机协同”无人机配送试点,也是低空经济科技馆重点展示成果之一。背后技术:

  • 美团旗下Keeta Drone在“监管沙盒”支持下,突破“单架次”限制,可同时调度3架无人机执行“拼单”配送;
  • 采用AI动态航迹规划,实时避让直升机航线及高楼风场;
  • 降落平台仅0.8平方米,可在商住混合楼外窗悬挂,解决香港“地狭人稠”痛点。

生活冲击:
“以前外卖员上楼要5分钟,现在从下单到收货8分钟,比我自己下楼还快。”林小姐把体验视频发上社交媒体,24小时收获20万点击。网友最关心的是“安全”——无人机若掉下怎么办?科技馆现场给出答案:机身内置降落伞与故障断桨保护,一旦失控可在0.5秒内开伞,坠落冲击力降低80%。


镜头二:跨海“飞的”10分钟,值机柜台搬进城

“船要等20分钟,的士要绕青马大桥,我搭‘飞的’10分钟就落到机场禁区。”在科技馆二楼的“城市空中交通(UAM)”模拟舱,市民陈先生戴上VR眼镜,体验从九龙站SKYCITY码头搭乘eVTOL飞往香港国际机场的完整流程:自助值机—人脸识别—垂直起降—低空巡航—降落在机场禁区的“空中廊道”。票价预计280港元,比出租车贵一成,却节省近半小时。背后技术:

  • 采用国产“EH-2”氢电混动eVTOL,最大航程150公里,噪音仅为直升机1/3;
  • 机场管理局与生产力局共建“跨境空管数据链”,把eVTOL纳入雷达与ADS-B双重监视;
  • 机舱内配备“救生滑翔伞”,出现系统故障可整机缓降。

生活冲击:
“以后早上8点国际航班,我7点出门都来得及。”陈先生兴奋地说。财政司透露,政府正研究把“空中的士”纳入公共交通补贴,让“打飞的”像坐巴士一样亲民。更长远看,香港计划把航线延伸至澳门、深圳前海,打造“1小时湾区低空通勤圈”。


镜头三:大桥“体检”不用封路,无人机给青马大桥做“胃镜”

凌晨1点,青马大桥灯火通明,却不见工人登高。一架架无人机沿着桥底缆索自主飞行,高清摄像头与毫米波雷达同步扫描,把裂缝宽度精确到0.1毫米,数据实时回传至路政署“数字孪生大桥”平台。这套由生产力局与本地初创“桥卫科技”联合开发的“地空协同隧道/桥梁检测系统”,今年荣获“爱迪生金奖”。背后技术:

  • AI边缘计算模块内嵌无人机,可在无GPS环境下以视觉惯导融合定位,误差小于2厘米;
  • 采用“多机协同+地面机器人”编队,检测效率提升8倍,封路时间减少70%;
  • 数据直接对接BIM模型,自动生成“健康报告”,为养护预算提供决策依据。

生活冲击:
“以前大桥检测要搭棚封路,凌晨施工白天限行;现在无人机‘夜游’,第二天市民上班零影响。”路政署工程师在科技馆现场演示,让市民直观感受“低空经济”带来的公共管理红利。据测算,若全港2000多座桥梁全面采用无人机巡检,每年可节省公帑逾3亿港元,同时减少1.2万吨碳排放。


香港凭什么“起飞”?三大独特优势解码

  1. 制度创新——“监管沙盒”先行
    香港今年3月推出首批38个“监管沙盒”试点,涵盖物流、客运、检测、测绘等多元场景,允许企业在可控范围内突破现行法规,快速验证商业模式。例如Keeta Drone的“多机协同”即是在沙盒内完成安全验证后才获批量运营。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透露,第二阶段“沙盒X版”将纳入跨境物流与载人eVTOL,“安全绝不妥协,但监管永远向前”。
  2. 场景丰富——高密度城市+跨海地形
    香港楼宇密集、岛屿众多,天然适合验证“城市空中交通”与“跨海急送”。科技馆展出的“海岛无人机急救链”便是一例:当长洲居民突发心梗,无人机可在12分钟内把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送到现场,比救护车快3倍。
  3. 科研转化——“政产学研”一站式
    生产力局串连上游材料(碳纤维-泡沫金属)、中游标准(与IEEE共建低空风险框架)、下游应用(无人机外卖、空中的士),形成完整产业链。科技馆不仅展示,还提供“法规验证—技术测试—标准输出”一条龙服务,让初创公司“带着想法来、拿着牌照走”。

未来展望:从“维港天际线”到“湾区空中走廊”

“低空经济科技馆”每6个月更换一次主题,下一期将聚焦“跨境物流+载人飞行”,届时观众可现场体验“无人机跨深圳湾配送”与“香港—澳门”eVTOL模拟航线。政府更长远的目标是:

  • 2026年——建成“香港—前海—澳门”低空走廊,每日百架次无人机货运;
  • 2027年——开通首条载人eVTOL固定航线,票价不高于现有跨境巴士;
  • 2030年——低空经济年产值突破500亿港元,创造就业岗位逾5万个。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4299.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

*
*
选择:

联系我们

QQ客服:1069188086

400电话: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