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产业链生态体系正在形成——2025低空经济
一、低空经济:从“天边”到“身边”
“低空经济”指的是以1000米以下空域为核心,以无人机、eVTOL、直升机等航空器为载体,融合制造、运营、服务、数据等多环节的新兴经济形态。它横跨第一、二、三产业,涵盖从原材料、零部件、整机制造到运营服务、飞行培训、金融租赁等全产业链。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已突破6700亿元,预计到2026年将达万亿级别。全国已有超过20万家低空经济相关企业,年均增长超10%。无人机注册量达217.7万架,全年飞行时长超2666万小时。
二、全产业链生态:从“制造”到“运营”的闭环
低空经济的崛起,离不开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以上海为例,依托大飞机、航发、机载系统等产业基础,已构建起覆盖研发设计、核心制造、场景运营的全链条生态体系。在安徽芜湖,不出城市即可制造一架完整的通用飞机,形成“研发-制造-运营-金融”四位一体的产业闭环。在深圳华强北,全国首个无人机全产业链选品中心已落地,14家企业签约,覆盖通信基建、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等关键环节,构建“技术-资本-场景”的良性循环。成都、苏州、内江等城市也在加速布局。成都构建“研发-制造-应用”全链条,苏州集聚500余家产业链企业,年产值突破400亿元。内江则提出“整机+运营+数据”三位一体模式,打造低空经济产业闭环。
三、场景落地:低空经济“飞”入寻常百姓家
低空经济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是否能为普通人带来便利。2025年,这一愿景正逐步成为现实:
- 物流配送:在长三角,无人机物流网络已构建“30分钟城市配送圈”,生鲜、药品、文件等实现空中直达。
- 城市通勤:上海、芜湖、深圳等地已开通多条eVTOL城市航线,形成“半小时空中通勤圈”。
- 旅游观光:在云南、湖南、安徽,载人eVTOL已成为景区新宠,游客可空中俯瞰美景,单日接待量超千人。
- 应急救援:2024年黄山救援中,芜湖制造的“战鸿”无人机完成高空侦察与信息回传,成为应急救援“空中先锋”。
- 长江配送:芜湖东汇码头通过“线上下单+无人机配送”,实现长江船舶物资分钟级送达,解决传统补给难题。
四、政策与治理:为“飞天”保驾护航
低空经济要“飞得高”,更要“飞得稳”。2025年,国家层面已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发改委设立低空经济发展司,民航局成立低空经济领导小组,工信部推动标准体系建设。各地也在探索治理创新。重庆联合空军建立“统报统批”机制,将空域批复时间压缩至1天;安徽推进长三角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打造“低空经济走廊”。安全是底线。中国民航局原副局长董志毅指出:“安全是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的生命线。”2025年,国家明确提出“安全边界前置、产业扩容后置”的治理逻辑,推动构建“审慎又包容”的新型低空治理体系。
五、未来展望:万亿赛道,谁主沉浮?
低空经济的未来,不仅是技术的竞赛,更是生态的较量。从“造飞机”到“建网络”,从“飞起来”到“用起来”,谁能在全产业链上形成闭环,谁就能在这场万亿级赛道中占据先机。2025年,只是开始。随着5G-A、AI、卫星通信等技术的融合,低空经济将进一步向智能化、网络化、平台化演进。未来的城市,或许将不再是“二维”的,而是一个“三维立体”的智能空间。正如中国信息协会低空经济分会副会长黄涛所言:“低空经济不仅是对天空资源的开发,更是对经济要素流动配置的重新定义。”
结语:天空之上,是新的生活方式
当你抬头望向天空,别再只看到云朵和飞机。也许下一秒,一架无人机正为你送来一杯咖啡,一架eVTOL正载着乘客穿越城市上空,一架巡检无人机正在守护电网安全。2025年,低空经济不再只是“风口”,而是“入口”——一个通往未来生活方式的入口。全产业链生态体系正在形成,而我们,正是这场变革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4146.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