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卖飞机”到“卖服务”,南昌低空产业商业模式一夜生变
一、政策“发令枪”:三年路线图背后,是一场城市竞速赛
2024年12月,《南昌市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正式印发,首次把“低空经济”提升到与汽车、电子信息并列的“支柱产业”高度。方案给出四个硬指标:
- 产业规模:到2027年突破350亿元,企业数超160家;
- 基础设施:建成150个以上起降场(点)、3个试飞测试基地、100条低空航线;
- 场景应用:城市治理、物流配送、载人观光、应急救援等“十四五”类场景全面落地;
- 安全管控:军地民空域实现数字化、网格化、智能化运行。
“这不是简单的‘无人机+’,而是把1000米以下空域当成新一轮城市竞争的主战场。”南昌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为了抢出时间差,南昌把原本5年的产业规划压缩到3年,所有项目清单化、节点化、责任化,每月一调度,每季一考核。
二、技术“护城河”:厘米级三维底座,让城市治理“一屏观天下”
政策落地,技术先行。市建投集团下属市城规总院拿出“杀手锏”——北斗高精度定位+多源传感器+实景三维建模,把南昌主城区1:1“搬”进电脑,精度达到厘米级。“过去城管巡查靠肉眼,现在AI替人‘看’。”莲塘街道城管中队队长胡斌打开手机演示:无人机回传的画面与三维底图实时比对,系统自动给违建描红、给占道划框,一键生成工单派给网格员。“识别准确率92%,漏报率低于3%,每天可飞6架次,相当于20名城管队员不停巡查。”更关键的是,这套系统把“发现—处置—复核”全流程搬到线上,形成闭环。试点半年,莲塘街道违建投诉量同比下降47%,市容考核从全市第18名跃升至第3名。南昌计划2026年底前把“莲塘经验”复制到全部100个街道(乡镇),并扩展到环保、应急、水务等8个领域。
三、产业“乘数效应”:从“卖飞机”到“卖服务”,一条新赛道正在成型
低空经济要“飞得久”,必须让市场买单。南昌的思路是:先找场景,再引产业;先用起来,再卖出去。
1. 农田里“飞”出托管队
在恒湖垦殖场,种粮大户周云把3000亩水稻全程托管给“绿能农业”。春耕施肥、夏管植保、秋测产量,全部由无人机完成。“过去20人干半个月,现在2人飞3天,每亩省药15%、增产8%。”绿能总经理宁江算了一笔账:2024年无人机服务面积突破100万亩,营收1.2亿元,其中30%订单来自外省。
2. 高压线上“飞”出巡检队
江西超高压公司南昌巡检站,班长梅立通同时操控4架无人机对500千伏南进线进行“体检”。高清云台+红外测温+AI缺陷识别, 20分钟完成过去2小时的人工登塔作业,缺陷发现率提升3倍。2025年,江西电网计划把无人机巡检覆盖率提高到85%,直接替代人工巡检岗位超600个。
3. 夜空中“飞”出文旅秀
今年元宵夜,2660架无人机从赣江起飞,在300米高空拼出“飞阁流丹”“滕王阁序”等动态画面,刷屏朋友圈。幕后团队——江西空中未来科技创新集团——把表演单价从2020年的100元/架降到35元/架,订单却翻了近10倍。“南昌一场秀,带动周边酒店入住率提高27%,文旅融合的钱袋子鼓了。”公司CEO陆凌岳说。
四、城市“未来式”:当“打飞的”上班、无人机送外卖成为日常
应用场景爆发式落地,反向倒逼制造、配套、服务全链条升级。
1. 制造端:半小时配套圈
南昌航空城已集聚108家上下游企业,从发动机、碳纤维到飞控系统,可实现“半小时配套”。江西宝航新材料用3D打印把卫星支架减重30%,供货周期从45天缩至7天;三瑞智能研发的“蜂群”飞控系统,让2660架无人机同步表演零失误,订单已排到明年5月。
2. 运营端:“空中的士”来了
江西航空研究院正联合小鹏汇天,打造适用于南昌—九江航线的2吨级eVTOL,计划2026年开通省内首条城际载人航线,“打飞的”时间从1小时压缩至20分钟,单程票价目标控制在200元以内。
3. 保障端:“低空一张网”
南昌已启动建设全省首个“低空飞行服务中心”,集空域审批、飞行计划、气象服务、应急指挥于一体,2026年将接入全市150个起降点、100条航线,实现“一网通办”。同时,全国首个“低空数字智联网”也在同步铺设,5G+北斗+ADS-B,让每架飞机都有“电子车牌”,飞得安全、管得精准。
五、挑战与思考:空域改革、人才缺口、标准空白仍是“三座大山”
“低空经济要持续高飞,必须跨三道坎。”南昌市低空经济专家委员会主任、北航江西研究院院长余斌指出:
- 空域管理:军地民多头审批,效率低、成本高。南昌已申请全省首批低空空域改革试验区,计划把审批时间从7天缩短到2小时,但跨省域协同仍是难题。
- 人才缺口:江西现有持证无人机驾驶员不到4000人,而市场缺口超2万人。南昌航空大学今年新增“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计划三年培养5000名飞手、1000名工程师,但仍显不足。
- 标准空白:低空航线划设、城市起降点建设、数据安全传输等尚无国家标准。南昌正联合中国民航局、工信部等制定6项地方标准,争取升格为行业标准,抢占话语权。
六、结语:让“低空”成为“新基建”,南昌的野心不止于“天空之城”
从1954年新中国第一架飞机在洪都起飞,到2025年“低空经济”写入市政府一号文件,南昌用了70年把“航空制造”做成城市名片;如今,它只想用3年,把“低空经济”变成新的城市底色。“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几家无人机公司,而是让低空像道路、网络一样,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南昌市主要领导在调研时反复强调。下一步,南昌将围绕“场景—产业—标准—生态”全链条发力,到2027年建成全国低空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2030年产业规模剑指千亿。当无人机送外卖、坐“空中的士”上班、扫码看三维城市成为市民日常,南昌就不再只是“英雄城”,更是“天空之城”。而这场从“技术探索”到“实战应用”的加速转化,只是中国城市竞逐低空时代的缩影——谁先把空域变成资源,谁就能抢占未来十年的发展主动权。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4123.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