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低空空域75%将开放
2025年,深圳正从“无人机之都”加速迈向“天空之城”。近日,随着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 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深圳低空经济迎来历史性突破——全市120米以下适飞空域开放面积占比将突破75%,低空商业航线总数有望突破1000条。这意味着,曾经被严格管制的低空空域,正逐步向民用和商业飞行器敞开大门。一场由制度创新引领的“空中革命”,正在这座超大城市悄然上演。

一、从“审批难”到“一键飞”:空域改革破冰
长期以来,我国低空空域属于国家所有,管理权高度集中,飞行审批流程复杂、周期长,成为制约低空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在深圳这样的高密度城市,高楼林立、航线交织,空域资源尤为紧张。过去,即便是物流无人机送药,也需提前数日申请飞行计划,严重限制了应用场景的拓展。
而此次改革的核心,正是“放管服”理念在低空领域的深度实践。深圳通过构建“军地民协同运行机制”,分类划设管理空域,并依托全国首部地方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为低空飞行提供法律保障。更关键的是,深圳率先推出全球首个智能融合低空系统(SILAS),实现市域级低空空域数字化管理。未来,用户只需通过统一平台提交飞行申请,系统即可自动评估空域状态、气象条件与冲突风险,实现“秒级审批、一键起飞”。
这一变革,不仅提升了效率,更重塑了城市空中交通的底层逻辑——从“管制为主”转向“服务导向”。
二、千座起降点+万架次飞行:基础设施全面铺开
空域开放只是第一步,真正让低空经济“飞起来”的,是地面基础设施的同步建设。根据《深圳市低空起降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2024-2025)》,到2025年底,深圳将建成超过1000个低空飞行器起降平台,覆盖载人运输、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社区服务等多个场景。
具体来看:
- 109个现有直升机起降场将完成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兼容改造;
- 新增131个直升机场,包括樟坑径等重点枢纽;
- 123个物流起降点和177个社区配送点,深入商圈、医院、住宅区;
- 同时布局城市治理专用起降点,支撑警务、消防、环保等公共服务。
这些设施不再是孤立的“停机坪”,而是通过5G-A通感一体化网络连接成网。截至2024年,深圳已建成8万个5G基站、超2.3万个5G-A基站,并新增67座通感基站,实现120米以下空域5G信号连续覆盖。这意味着,无论是无人机送快递,还是eVTOL载人通勤,都能获得厘米级定位、毫秒级通信和全域实时监控。
三、融入日常生活:低空经济不再“高高在上”
很多人以为低空经济离生活很远,其实它早已悄然渗透进市民的日常。
物流配送方面,2024年深圳无人机载货飞行达77.6万架次,开通航线250条。如今,在南山、福田部分区域,市民下单药品或生鲜,30分钟内即可由无人机送达阳台或小区起降点。疫情期间,“空中快递”更是成为无接触配送的重要保障。
载人交通也在加速落地。2024年直升机载人飞行达2.8万架次,预计2025年将突破3万架次。更令人期待的是跨境直升机服务——去年,深圳南头直升机场至香港国际机场的试飞成功,全程仅15分钟,比陆路节省近2小时。中信海直正推动“一地两检”模式,未来深港空中通勤或成常态。
应急救援体系同样受益。深圳已构建“空中120”网络,无人机可在15分钟内抵达全市任一地点,运送AED除颤仪、血液或急救药品。在台风、山火等灾害中,低空飞行器还能快速巡查灾情、投送物资。
此外,“低空+文旅”也方兴未艾。深圳湾、大鹏半岛等地已试点空中观光航线,无人机灯光秀更成为节日标配。未来,市民或许能像打网约车一样,预约一次“空中俯瞰深港”的浪漫之旅。
四、万亿蓝海背后的深圳模式
深圳之所以能在全国低空经济竞赛中领跑,靠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制度创新与产业生态的深度融合。
首先,政策体系完整。深圳构建了“条例+行动计划+若干措施”的政策组合拳,三年内将投入超5亿元奖励资金,支持技术研发、场景应用和标准制定。
其次,产业链高度集聚。全市已有1500多家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涵盖芯片、电池、飞控、整机制造等全链条。大疆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70%市场,道通、丰翼等企业在物流无人机领域亦具领先优势。“不出深圳,就能造出一架无人机”并非虚言。
再者,标准先行。深圳已启动编制18项地方标准,包括《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航路划设规范》等,为全国低空规则体系建设探路。
更重要的是,深圳将低空经济纳入“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举全市之力推动。这种“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创新”的模式,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合力。
五、挑战犹存,但未来已来
当然,低空经济全面普及仍面临挑战:安全监管如何平衡效率与风险?噪音与隐私问题如何解决?跨城空域协调机制尚未完全打通……但深圳的探索表明,这些问题并非不可逾越。
正如深城交CTO黎曦所言:“低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套完善且高效的运营保障体系。”而SILAS系统的上线,正是这一体系的“大脑”。它不仅能调度千架飞行器同时在空,还能动态调整航路、预警冲突、联动应急响应,为大规模商业化飞行筑牢安全底线。
展望2027年,专家预测深圳低空经济将进入“井喷期”,全面融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届时,抬头看天,或许不再是仰望飞机,而是目睹无数无人机与eVTOL穿梭如织——那将是属于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的独特风景。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shenzhen/4541.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