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出台AI+低空经济融合发展行动方案
2025年10月14日,宁波市正式对外发布《宁波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明确提出将重点打造“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场景,推动AI技术在城市治理、公共服务、产业转型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其中,“建设低空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推进AI赋能政府治理现代化”等举措引发广泛关注。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标志着宁波在数字经济与智慧城市发展上迈出关键一步,更预示着未来城市运行方式将迎来一场深刻的智能化变革。
一、从“人工巡查”到“空中智眼”:无人机让城市管理更高效
清晨6点,鄞州区某河道边,一架白色无人机从自动机库中缓缓升起,按照预设航线开始对沿岸进行巡航。不到十分钟,系统便识别出一处隐蔽角落存在非法倾倒建筑垃圾的行为,并自动将高清图像和定位信息推送至区综合行政执法平台。执法人员迅速赶赴现场,完成取证与处置——整个过程仅用时35分钟。
这正是宁波正在推广的“AI+无人机”智能巡检模式的真实写照。过去,城市管理依赖人力巡查,效率低、覆盖窄、响应慢。如今,借助搭载AI视觉识别算法的无人机,城市管理者拥有了“空中智眼”,可实现全天候、全区域、全自动的智能监管。
“以前我们一个中队要负责几十平方公里的辖区,靠两条腿走根本看不过来。”一位基层城管队员坦言,“现在无人机一飞,违建、占道经营、河道污染等问题都能第一时间发现,工作轻松多了,执法也更有针对性。”
目前,宁波已在江北、海曙、北仑等多个区域部署了AI无人机巡检系统,应用于环保监测、交通疏导、森林防火、电力巡线等多个场景。数据显示,引入AI辅助后,问题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2%以上,平均处置时间缩短60%,人力成本降低近40%。
二、贴近生活:AI如何悄然改变你的日常?
人工智能并非遥不可及的技术概念,它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在宁波东部新城某高端住宅小区,居民王女士最近体验了一项新服务——无人机送药。她因感冒在家休息,通过社区健康服务平台下单购买药品,不到15分钟,一架小型物流无人机便精准降落在楼顶停机坪,物业人员取货后送货上门。
“以前买药要下楼或等外卖,现在连门都不用出,特别方便。”王女士笑着说,“尤其是老人和孩子生病时,这种服务太实用了。”
这只是“低空经济”走进生活的冰山一角。根据《行动方案》,宁波将试点建设城市无人机物流网络,探索医疗急救物资配送、生鲜冷链运输、快递末端投送等新模式。未来,无论是急救血浆、紧急文件,还是外卖餐食,都有可能通过空中通道快速送达。
此外,在交通管理方面,AI无人机已开始参与高峰期路况监测。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无人机可迅速抵达现场拍摄全景影像,帮助交警远程定责,减少拥堵时间。在大型活动安保中,无人机还能实时监控人流密度,预防踩踏风险。
这些看似“科幻”的场景,正在宁波一步步变为现实。
三、赋能政府治理:AI让决策更科学、响应更迅速
此次《行动方案》的核心亮点之一,是明确提出“推进AI赋能政府治理”。这意味着,人工智能不再只是工具,而是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支撑。
在应急管理领域,宁波正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智能监测体系。通过卫星遥感、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地面传感器和AI分析平台的协同,系统可实时感知地质灾害、洪涝隐患、大气污染等风险。例如,在台风季来临前,无人机可对山区水库、危旧房屋、易滑坡地带进行高频次巡查,AI模型自动评估风险等级,生成预警报告并推送给相关部门。
“过去靠经验判断哪里可能出问题,现在有数据说话。”宁波市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AI能提前72小时预测内涝高风险区域,让我们可以提前布防,减少损失。”
在环保执法中,AI无人机配备红外热成像设备,可在夜间发现隐蔽排污口;在农业领域,无人机搭载多光谱相机,可识别作物病虫害,指导农民精准施肥用药,助力绿色农业发展。
更进一步,宁波还将推动“城市数字孪生”建设,利用AI对城市运行数据进行模拟推演,为城市规划、交通调度、能源管理提供智能决策支持。比如,通过AI仿真,可以预测地铁扩建后的客流变化,优化站点布局,避免资源浪费。
四、政策驱动:百亿基金、千亿产业,打造AI创新高地
为保障人工智能发展战略落地,宁波提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支撑措施:
- 产业目标:到2027年,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200亿元,培育30个行业大模型,打造50个省级以上标志性产品。
- 资金支持:设立总规模达100亿元的人工智能产业基金,重点扶持初创企业和关键技术攻关。
- 平台建设:建成10个行业级数据流通平台,开放政务、交通、医疗等领域高质量数据集,促进AI训练与应用创新。
- 空间布局:以甬江科创区为核心,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支持海曙区建设浙江省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与此同时,宁波还将实施“AI+百企千景”工程,鼓励制造业、港口物流、金融服务等行业开展智能化改造。例如,在宁波舟山港,AI正被用于集装箱智能调度、无人集卡运营、船舶靠泊优化,大幅提升港口吞吐效率。
“我们不仅要引进大企业,更要培育本土AI原生力量。”宁波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三年,我们将推动1000家企业完成AI深度应用转型。”
五、挑战与思考:安全、隐私与公众信任
尽管前景广阔,但AI与低空经济的融合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空域安全问题。随着无人机数量激增,如何避免飞行冲突、防止“黑飞”扰航,成为监管部门的新课题。宁波正探索建立“城市低空交通管理系统”(UTM),实现无人机飞行的统一调度与实时监控。
其次是数据隐私争议。无人机拍摄的影像涉及公共空间,AI自动识别人脸、车牌等信息是否构成侵权?对此,宁波拟出台《人工智能应用伦理指引》,明确数据采集边界、使用规范和责任主体,确保技术应用合法合规。
此外,公众对无人机的接受度仍有待提升。部分市民担心隐私泄露、噪音干扰或安全隐患。因此,政府需加强科普宣传,建立透明的监管机制,并设置“禁飞区”“静音飞行时段”等人性化规则,平衡技术创新与社会关切。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ningbo/4392.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