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低空公约”刷屏
一、为什么又是杭州?
“全国低空经济看浙江,浙江看杭州。”这句话在业内流传已久。截至目前,杭州集聚了约400家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涵盖整机制造、电池电机、飞控系统、物流运营、培训维保等全链条。按照《杭州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到2027年,杭州要建成无人机起降场(点)275个以上,开通低空航线500条以上,产业规模突破600亿元。“量一大,规则必须先跟上。”杭州市低空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往低空飞行审批周期长、标准模糊,企业“各飞各的”,既带来安全隐患,也制约商业模式复制。杭州希望通过行业先行自律,把“无序”变“有序”,再上升为地方标准、国家标准,“这是数字经济时代杭州再次‘先行先试’的本能反应”。
二、115家企业到底“约”了什么?
《约定》全文不到5000字,却覆盖了六大核心环节:运行人资质、运控能力、主动报送、计划申报、用空要求、试航要求。记者梳理出与普通市民关系最密切的四条“硬核”条款:
- 飞行必须先“约空”
所有运营人须提前至少24小时通过“杭州市低空综合监管服务平台”提交用空申请和飞行计划,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起飞。平台会像“高德地图”一样,把空域分层、分区、分时段“可视化”,一键完成军地民多方会商,平均审批时长从过去的3天压缩到6小时以内。 - 飞行间距写入自律文本
针对多机同时作业,《约定》首次提出“水平间隔≥200米、垂直间隔≥50米”的试行指标,并要求大型物流无人机必须在高度150米以上、小型多旋翼在120米以下“分道航行”。这意味着,市民抬头看到“蜂群”般密集的无人机时,它们其实已按“隐形车道”排好队。 - “血包”级应急优先权
用于医疗急救、消防救援的无人机可享“绿色通道”,平台自动为其让路,并允许在人口稠密区临时起降。杭州市急救中心测算,急救血液从滨江院区运到浙二解放路院区,地面交通高峰需32分钟,无人机只需8分钟,为抢救赢得“黄金半小时”。 - 噪音、隐私双红线
《约定》要求起飞重量≥25kg的无人机须装配静音桨,夜间在居民区上空飞行噪音不得超过65分贝;同时禁止在军事禁区、学校操场、住宅小区阳台等敏感区域上空悬停拍照,违者第一次黄牌警告,第二次直接列入“黑名单”,永久禁入杭州空域。
三、生活场景里,哪些“黑科技”已悄然落地?
1. 无人机送快递:从“秀场”到“仓库”
中午11点,滨江区物联网街,顺丰快递员小鲁把最后一件包裹挂进H4型物流无人机的“腹舱”。确认重量6.2kg、航程18km后,他在手持终端一键起飞。12分钟后,无人机降距6.8km外的网易园区楼顶,自动卸下包裹后返航。整个过程无人工干预,运费却比同城急送便宜30%。“今天已飞了42架次,只要提前在平台约空,系统会自动避开其他公司的航线。”小鲁告诉记者,杭州已有78条物流航线常态化运行,覆盖滨江、西湖、萧山等核心区块,日均运送包裹超3200件。
2. 低空旅游:夜游钱塘江“打飞的”
晚上7点半,夜色中的钱塘江两岸灯光秀准时上演。5架载人eVTOL从城市阳台起飞,以60km/h的速度沿着江面200米高度缓缓飞行,10分钟后折返。机舱内,6名游客戴着降噪耳机,俯瞰“大小莲花”与钱江新城的流光溢彩。“比坐船看灯光秀角度更震撼,票价298元,天天爆满。”运营方案例负责人透露,中秋假期96个名额提前3天售罄,其中六成是外地游客。
3. 无人机送血:急救“空中120”
“嗡——”一架白橙相间的无人机降落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楼顶,医护人员迅速取出恒温箱里的“O型红细胞”。从省血液中心到该院地面距离14km,早高峰开车需50分钟,无人机仅用13分钟。杭州市急救中心表示,自2024年底开通“送血专线”以来,已累计飞行612架次,未发生一例延误,为心脏移植、大出血产妇等紧急手术提供了“生命通道”。
四、挑战与隐忧:规则之后,还要迈过几道坎?
1. 空域“车多路窄”怎么办?
“航线增长100%,空域还是那片空。”浙江极飞科技运营总监王晨直言,杭州目前真正可用的低空航线不足200条,远低于规划目标500条,“再自律也飞不出‘物理天花板’”。杭州市低空办回应,下一步将联合空军杭州基地、民航浙江空管分局,探索“动态释放”机制:当某片训练空域无军航活动时,可临时向民用无人机开放,提高利用率。
2. 噪音投诉仍居高不下
记者查阅杭州市长热线数据,2025年1—8月接到无人机相关投诉187起,其中52起集中在滨江、萧山高密度写字楼区,反映“头顶嗡嗡响,午休难入眠”。《约定》虽提出噪音限值,但缺少强制执法权。市生态环境局表示,拟将无人机噪音纳入“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一旦超标即责令企业调整航线或时段,拒不整改的移交城管处罚。
3. 数据安全谁来守门?
按照《约定》,所有运营人都必须把飞行轨迹、载荷信息实时接入监管平台,数据一旦泄露,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实施“精准投递”或“黑飞”偷拍。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承诺,平台已通过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三级认证,数据采用区块链存证,确保“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同时建立“最小可用”原则,企业只能查看自己飞机的数据,无法调用竞争对手信息。
五、专家观点:行业自律只是第一步
“杭州这次最大亮点是‘让行业自己先吃螃蟹’。”中国民航大学低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卫华指出,低空经济链条长、技术迭代快,传统“家长式”监管容易滞后。杭州通过行业自律先跑起来,既能快速积累数据,也能让管理部门看清“堵点”,为日后地方立法和国家标准提供样本。但李卫华也提醒,行业自律不能替代政府监管,“飞行间距、噪音标准、应急处置”涉及公共安全,最终必须上升到强制性标准,并通过立法赋予处罚权,否则“自律”容易沦为“自嗨”。
六、未来三年,杭州人的“头顶生活”还会怎样变?
根据《杭州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到2027年:
- “空中巴士”——力争开通5条以上载人eVTOL城际航线,从杭州出发30分钟到上海、绍兴、嘉兴,单程票价控制在300元以内;
- “无人机配送”——核心城区实现30分钟内送达,偏远山区实现医疗物资“村村通”;
- “低空+文旅”——建成10个以上“空中瞰杭”示范景区,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
- “低空+应急”——构建“15分钟航空应急救援圈”,实现高速公路、山区、海岛无人机救援全覆盖。
届时,杭州人可能习惯像查看地铁线路图一样,打开“低空地图”看哪条航线“堵车”;快递小哥会转型为“无人机运维师”,负责换电池、保养桨叶;而城市管理者则需要同时治理“地面拥堵”和“空中拥堵”。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hangzhou/4158.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