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仙游区:无人机“飞”进山林农田,织密城乡治理天网
绵阳市仙游区将低空技术深度融入城乡治理的真实缩影。依托复杂多样的地形——既有连绵山地、又有广袤农田和分散村落,仙游区没有照搬大城市模式,而是因地制宜,构建起“山—田—村”三位一体的低空智慧治理体系,让无人机不仅“飞得高”,更“落得实”,真正实现城乡治理无死角、无盲区、无延迟。

图片来源:图片由Ai生成
一、山林防火“早一秒”:无人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仙游区森林覆盖率超65%,每年秋冬干燥季节,防火压力巨大。传统靠人力瞭望或地面巡逻,效率低、风险高,且难以覆盖陡峭沟谷。
为此,仙游区在重点林区布设5个低空巡检基站,配备12架具备红外+可见光双模感知的防火专用无人机。它们按“日常巡+重点盯+应急飞”三级模式运行:平时每日自动巡航;高火险期加密频次;一旦接到烟感或群众举报,30秒内即可升空核查。
更关键的是,系统接入市级森林防火平台,实现“发现—定位—调度—反馈”闭环。2024年秋防期间,无人机共识别并处置早期火情隐患27起,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8分钟,实现连续三年“零重大森林火灾”。
“以前靠腿跑,现在靠‘天眼’看。”一位老护林员感慨,“科技让我们守得住青山,也保得住平安。”
二、农田监管“看得清”:从长势监测到耕地保护一机贯通
作为绵阳重要粮仓,仙游区耕地面积超30万亩。但部分偏远地块存在违规占用、撂荒、非粮化等问题,人工核查成本高、取证难。
仙游区农业农村局联合自然资源部门,推出“无人机+遥感+AI”农田智管模式。每月定期航拍全域农田,通过多光谱影像分析作物NDVI指数(植被覆盖度),生成生长评估报告,指导农户科学施肥灌溉。
同时,系统自动比对最新卫星影像与历史耕地数据库,一旦发现疑似违建、挖塘养鱼、硬化地面等行为,立即标记并推送至乡镇网格员。2024年,通过该机制查处违规占用基本农田案件9起,恢复耕地面积42亩。
种粮大户王建国说:“无人机拍完,手机就能收到‘田管建议’,连哪块地该补苗都知道,比老把式还准!”
三、乡村违建“查得准”:破解偏远地区治理“最后一公里”
在仙游区,许多村庄依山而建,道路崎岖,传统城管巡查常因交通不便而遗漏。一些村民抱有侥幸心理,在山坳、河滩等隐蔽处私搭乱建。
低空技术成为破题关键。仙游区整合住建、自然资源、综合执法力量,建立“无人机月度全域扫描+AI自动比对+人工复核”机制。无人机可飞越山岭、河流,对每栋房屋进行三维建模,与规划审批数据实时碰撞。
2024年,全区通过无人机发现新增违建31处,全部在7日内完成整改,较往年查处效率提升3倍。“以前觉得山高皇帝远,现在屋顶上都有‘眼睛’。”一位村民坦言,如今建房都主动报批。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套系统还延伸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识别垃圾堆放点、黑臭水体、残垣断壁等,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四、城乡一体“全覆盖”:低空治理打破“城强乡弱”格局
长期以来,智慧城市多聚焦城区,乡村治理数字化滞后。仙游区则坚持“城乡一盘棋”,将低空能力向基层延伸。
一方面,建设“区—镇—村”三级低空应用体系:区级平台统一调度,乡镇配备操作员,村级设立信息联络点;另一方面,推动数据共享,公安、应急、农业、环保等部门共用一套空域资源和影像数据,避免重复建设。
例如,一次无人机巡林任务中,既完成防火检查,又顺带发现河道排污口和农田焚烧痕迹,一飞多用,降本增效。这种“融合式飞行”,让有限资源发挥最大价值。
五、小城大智:仙游经验为丘陵地区提供可复制样本
仙游区并非一线城市,却以务实创新走出了一条适合丘陵地貌的低空治理路径。其成功关键在于三点:
- 场景导向:不追求“高大上”,而是聚焦防火、耕地、违建等真实痛点;
- 本地适配:根据山多地散特点,采用小型化、模块化无人机部署;
- 机制保障: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确保“飞得起、用得好、管得住”。
目前,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已将仙游区列为“低空赋能耕地保护”试点,多地前来考察学习。专家认为,仙游模式为全国广大丘陵、山区县市提供了低成本、高实效的数字化治理样板。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4683.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