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迎来“天网”时代
一、什么是卫星物联网?为何此时启动商用试验?
卫星物联网,顾名思义,是通过卫星通信技术连接各类物联网终端设备,实现广域、低速数据传输的一种新型通信方式。与传统依赖地面蜂窝网络的物联网不同,卫星物联网不受地理环境限制,能够覆盖海洋、荒漠、高山、偏远乡村乃至万米高空,真正实现“全球无缝连接”。
过去几年,我国在商业航天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银河航天、时空道宇等民营企业加速部署低轨星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卫通等“国家队”持续完善天通系统;三大运营商也纷纷获得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牌照,并推出手机直连卫星服务。然而,要真正实现卫星通信的商业化落地,仍需打通“最后一公里”——即构建可运营、可监管、可持续的服务体系。
此次工信部启动卫星物联网商用试验,正是为了在真实市场环境中验证商业模式、完善监管机制、推动标准统一。根据征求意见稿,申请企业需具备资金实力、专业团队、合规星座、长期服务能力及完善的网络安全保障方案。同时,试验还设定了严格的退出机制,确保用户权益不受损害。这种“边试边管、以试促建”的思路,体现了国家对新兴技术既鼓励创新又守住底线的审慎态度。

图片来源:图片由Ai生成
二、低空经济的“通信痛点”亟待解决
所谓“低空经济”,是指在距地面1000米以下空域内,以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轻型航空器等为载体,开展物流配送、城市巡检、农林作业、应急救援、空中观光等经济活动的新兴产业形态。近年来,随着政策松绑和技术成熟,低空经济在中国呈现爆发式增长。
然而,一个长期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问题始终存在:通信保障不足。
传统4G/5G基站主要覆盖地面及低层建筑,对低空区域尤其是300米以上空域信号覆盖薄弱。一旦无人机飞入山区、湖泊或城市高楼密集区,极易因信号中断而失控、坠毁,甚至引发安全事故。例如,某快递公司在西南山区试点无人机配送时,就曾因失去地面网络连接导致包裹丢失;某电力巡检无人机在穿越峡谷时失联,造成数万元设备损失。
此外,低空飞行器往往需要实时回传高清视频、位置信息、传感器数据等,对通信的稳定性、时延和带宽提出更高要求。仅靠地面网络难以满足跨区域、全天候、高可靠的任务需求。
三、卫星物联网如何“补天”?
卫星物联网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通过部署低轨卫星星座,构建“天基网络”,低空飞行器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与控制中心保持稳定连接。
以农业无人机为例:在新疆棉田或黑龙江稻田作业时,卫星物联网可支持其自动规划航线、实时回传作物生长数据,并在电量不足时自动返航。即使在无地面信号的边境地区,也能完成跨国植保任务。
在应急救援场景中,地震、洪水等灾害常导致地面通信瘫痪。搭载卫星物联网模块的救援无人机可第一时间升空,将灾区影像、生命体征、物资需求等信息传回指挥部,为黄金72小时救援争取宝贵时间。
更进一步,卫星物联网还能支撑“城市空中交通”(UAM)的发展。未来,当eVTOL飞行汽车在城市上空穿梭时,必须依赖高精度定位与实时通信来确保飞行安全。卫星物联网不仅能提供连续的位置服务,还可作为地面5G网络的备份链路,在极端天气或突发事件中保障空中交通不中断。
正如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所言:“卫星物联网商用试验能直接补上低空经济的通信短板,形成‘技术—场景—产业’的良性循环。”
四、产业链迎来黄金机遇期
此次商用试验的启动,不仅利好低空经济,更将带动整个商业航天产业链加速发展。
上游:卫星制造与发射需求激增。我国已规划部署约4.5万颗低轨卫星,其中物联网专用卫星占比超40%。银河航天、时空道宇等民企正加快组网步伐,单星成本较五年前下降62%,规模化效应初显。
中游:地面终端与芯片迎来国产替代窗口。中国移动已发布两款全国产RISC-V架构卫星通信芯片——CM6650N适用于智能表计、环境监测等低功耗场景;CM3510则支持蜂窝与卫星双模智能切换,0.3秒内自动切换链路,确保通信不中断。华为Mate 60、iPhone 16等旗舰手机也已支持卫星通信功能,预计到2026年,主流智能手机将普遍具备卫星语音能力。
下游:运营服务与行业应用空间广阔。中国电信依托“天通系统”推出“汽车直连卫星”服务;中国联通推出每月10元的卫星通信套餐;中国移动则牵头制定3GPP非地面网络标准,并成功发射全球首颗6G架构验证星。这些探索为未来“天地一体”通信网络奠定基础。
对普通人而言,卫星物联网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黑科技”。创业者可基于开放API开发农业监测、物流追踪、野外探险等垂直应用;技术人员可投身卫星通信工程师、空间数据分析师等新兴岗位;投资者则可关注中国卫通、中国卫星等产业链龙头。
五、挑战犹存,但前景可期
当然,卫星物联网的全面商用仍面临挑战:终端成本较高、资费尚未完全亲民、频谱资源协调复杂、国际竞争加剧等。但随着技术迭代与规模效应显现,这些问题正在逐步缓解。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卫星物联网用户将达2670万,市场规模有望突破7000亿元人民币;我国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也将从2024年的180亿元增至2025年的320亿元,年均增速超30%。
更重要的是,国家层面已出台多项支持政策:《商业航天发展指导意见》将卫星项目审批周期缩短至6个月内,并设立5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这为行业发展注入了强大信心。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4661.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