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飞”入寻常百姓家:从试验田到应用场的华丽转身
从“试验田”到“应用场”:制度创新打开低空大门
低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的先行先试。过去,低空空域管理严格、审批流程复杂,导致大量应用场景“看得见、飞不起”。2024年以来,国家层面连续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推动深圳、四川、上海、江西赣州等地开展改革试点,以“小切口”撬动“大变革”。
以四川为例,作为全国首批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试点省份,四川已划设7800平方公里试点空域、8条低空目视通道,并于2025年5月成立低空空域运行服务中心。在这里,飞行计划最快5分钟即可获批,相较过去需提前一周申请,效率提升百倍。这一制度性突破,为低空飞行器“飞得起”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深圳,《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制度改革,探索跨境直升机飞行、公益服务等通用航空业务。这意味着低空飞行不仅服务于商业物流,更将深度嵌入应急救援、医疗配送、环境监测等公共服务领域,彰显制度设计的民生温度。

场景落地:低空经济“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果说制度创新是低空经济起飞的“跑道”,那么丰富多元的应用场景就是其持续飞行的“燃料”。如今,低空技术正加速从“空中飞”走向“落地用”,真正惠及千家万户。
在四川彭州桂花镇,群山环绕的村落曾因交通不便而与外界隔绝。如今,无人机点对点配送让16公里外的村委会十分钟内就能收到政府文件;在都江堰,低空文旅项目年接待游客超2.5万人,直升机观光、高空跳伞等新业态激活了区域消费活力;在自贡,国产大型无人机成功完成1.2吨物资空投,落点精度控制在百米之内,为极端灾害下的应急救援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在上海,低空经济同样展现出鲜明的城市特色。青浦区依托快递物流龙头企业,打造“低空工业物流先行区”,中通“全球鲜品小时达”航线即将首飞;金山华东无人机基地则构建起“海-岸-城”无人机物流体系,累计保障飞行超23万架次;长宁区凭借虹桥机场及航空资源集聚优势,正加快建设虹桥国际低空经济产业园,推动“大飞机+直升机”两翼齐飞。
而在江西赣州南康区,这个被誉为“无人机物流第一区”的地方,已获批4.4万平方公里无人机飞行空域,成为全国最大的集中连片低空空域。“顺丰-南康”无人机物流模式已在全国推广,不仅降低了物流成本,更打通了偏远地区“最后一公里”的配送瓶颈。
安全与效率并重:构建低空“数字天网”
低空经济要行稳致远,安全是底线。随着飞行器数量激增,如何避免“空中堵车”、防止隐私泄露、应对噪声扰民等问题,成为各地探索的重点。
四川通过建设低空通信监视导航系统和无人机反制平台,实现对飞行器的实时动态监控。一旦发现偏离计划航线或违规操作,系统可立即联动公安、民航等部门处置。深圳则打造“数字天网”监管体系,融合北斗导航、5G通信与人工智能技术,对低空飞行器进行智能调度与风险预警。
此外,多地还加强行业标准制定与从业人员培训。例如,成都淮州机场已开设无人机与固定翼飞机驾驶培训课程,“学开飞机像考驾照一样便捷”,既提升了操作规范性,也为低空经济储备了人才基础。
万亿蓝海:低空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这一万亿级产业“蓝海”,正吸引资本、技术、人才加速涌入。
2025年7月,华东(长三角)低空经济产业联盟正式揭牌,涵盖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山东等地的七个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以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同时,《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框架指引(2025版)》发布,明确四大类21项基础设施建设方向,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标准支撑。
更值得关注的是,低空经济正在与农业、医疗、文旅、制造等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例如,在智慧农业领域,无人机植保作业效率是人工的50倍以上;在水域治理中,低空飞行器可高效完成水质采样与污染监测;在建筑行业,无人机可实现高空巡检与三维建模,大幅提升施工安全与精度。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4572.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