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要起飞,先建好“落脚点”!硬基建成关键突破口
从“无处可落”到“随处可停”:硬基建破解低空落地难题
过去几年,尽管农业植保、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等低空应用场景不断涌现,但一个现实困境始终存在:飞行器有路可飞,却无处可落。
以高原农产品运输为例,四川甘孜、阿坝等地盛产松茸、牦牛肉、藏药材,但因缺乏就近起降点,无人机往往需往返数十公里才能完成一次交接,极大削弱时效优势。一位雅江松茸经销商曾无奈表示:“无人机飞得快,但找不到地方降落,最后还得靠摩托车接驳,等于白飞。”
同样,在城市急救场景中,若医院楼顶未设起降点,医疗无人机即便携带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或血清,也无法直接送达病患身边,只能降落在附近公园或广场,再由人工转运,延误宝贵时间。
正是这些“最后一米”的缺失,让低空经济长期停留在“试点好看、落地难用”的尴尬境地。而“硬基建”的加速布局,正在系统性解决这一瓶颈。

通用机场+起降点:构建“干支末”三级起降网络
当前,我国正加快构建覆盖全域、层级分明的低空起降设施体系:
干线枢纽:通用机场
截至2025年,全国已有超600个颁证通用机场,较2020年翻了一番。它们承担区域调度、大型eVTOL起降、维修保障等核心功能。例如,成都淮州通用机场已开通至绵阳、乐山等地的短途通航航线,并配套建设无人机测试场与数据中心。支线节点:区域起降场
在县域、乡镇、产业园区等地,因地制宜建设标准化起降场。这类场地通常占地200–500平方米,配备简易导航灯、通信中继和防风围挡,可支持多机型起降。四川“低空经济三年行动”明确提出,到2027年实现“县县有起降场”。末端触点:微型起降点
在社区、医院、农场、物流园区屋顶或空地,设置“巴掌大”的微型起降点。深圳已在100余家医院、学校、消防站部署此类设施,采用模块化设计,48小时内即可安装完毕。部分起降点还集成自动充电桩,实现“即停即充”。
这种“通用机场—区域起降场—微型起降点”三级网络,如同高速公路、县道与村口小路的关系,共同织就一张“飞得到、落得下、充得上、修得了”的低空交通网。
实战案例:硬基建如何改变普通人生活?
案例一:高原松茸“鲜”人一步
在甘孜州雅江县,政府联合企业建成12个村级起降点,覆盖主要松茸产区。村民采摘后,只需将松茸放入保温箱放置于起降点,无人机自动取件直飞县城产业园。运输时间从过去的8小时缩短至40分钟,损耗率下降60%,农户收入平均提升20%。
案例二:城市急救“空中生命线”
深圳“低空急救网”已接入全市急救系统。当120接到心脏骤停报警,调度中心同步派发指令给最近的医疗无人机起降点。无人机携AED升空,沿预设航线飞往现场,比救护车平均快9分钟抵达。2024年试运行期间,成功抢救17例院外心脏骤停患者。
案例三:快递进村不再难
在浙江山区,邮政与顺丰合作建设“村村有起降点”工程。村民网购商品先集中配送至乡镇起降场,再由小型无人机分送至各村微型起降点,村民扫码取件。偏远自然村收货时间从5天缩短至1天,物流成本降低35%。
挑战与破局:钱从哪来?地怎么批?标准如何定?
尽管前景广阔,但硬基建建设仍面临三大难题:
- 投资大、回报慢:一个标准起降场建设成本约50–200万元,偏远地区使用频率低,社会资本观望;
- 用地审批难:起降点涉及空域、土地、环保等多部门审批,流程复杂;
- 标准不统一:各地起降点尺寸、电力、通信接口各异,难以互联互通。
对此,多地探索创新模式:
- 政企共建:四川采取“政府出地、企业出资、收益共享”模式,降低财政压力;
- 复合利用:江苏将起降点嵌入停车场、加油站、通信塔顶,实现空间集约;
- 标准先行:民航局发布《低空起降设施建设指南(2025版)》,明确分级分类技术规范。
此外,国家发改委已将低空基础设施纳入“十四五”新基建专项,对中西部地区给予最高50%的建设补贴。
未来展望:硬基建将成城市新标配
随着低空经济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硬基建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专家预测,到2030年,全国将建成超10万个低空起降点,形成“15分钟低空服务圈”。
未来的城市规划中,起降点或将如公交站、充电桩一样成为标配。新建住宅、商场、医院在设计阶段就需预留低空接口;高速公路服务区将增设eVTOL起降坪;甚至家庭阳台也可能安装微型起降平台,实现“私人飞行器入户”。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4547.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