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低空经济“概念热”难题,院士建言构建技术—法规—基建协同框架

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正面临从概念火爆到实质繁荣的挑战。技术瓶颈、基础设施滞后、政策协同不足等问题制约着产业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项昌乐在接受科技日报专访时表示,破解这些难题需要建立统一的顶层设计与标准体系,制定覆盖适航认证、空域划设等全流程的技术规范。

破解低空经济“概念热”难题,院士建言构建技术—法规—基建协同框架(图1)


01 技术突破:攻克五大核心领域

项昌乐院士将低空装备研发的核心技术概括为五大领域。

总体构型与结构设计技术是低空装备的“骨架蓝图”,需要根据不同应用场景需求,综合权衡航程、速度、有效载荷等多重因素,设计出最优方案。

能源动力系统堪称低空装备的“心脏”。纯电方案具有高效率、零排放优势,但液态锂电池能量密度受限,固态锂电池成为重要方向;氢电混动方案则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

飞行控制系统是低空装备的“智慧大脑”,需构建安全可靠的闭环控制系统。空域管控系统作为释放低空经济潜力的“中枢神经”,需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数字化管理平台。

安全保障技术是低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需建立覆盖“空域—飞行器—基础设施—数据”全链条的防御体系。

02 法规体系:消除碎片化障碍

当前我国低空经济领域适航认证、空域管理等政策存在碎片化问题,成为产业发展的制度障碍。

项昌乐院士建议构建“技术标准—法规体系—基础设施”三位一体协同框架。

首先要建立统一的顶层设计与标准体系,制定覆盖适航认证、空域划设、飞行运行、安全监管全流程的技术规范,通过标准化降低制度性成本。

其次需建立协同高效的空域监管机制,推进空域分级分类管理,构建多方联动监管体系。

同时要完善基础设施与信息共享平台,推动“物理—数字—能源”三网融合,实现飞行器实时监控与空域动态管理。

03 基础设施:构建“三网融合”支撑体系

低空经济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撑。项昌乐院士强调,需要完善基础设施与信息共享平台,推动“物理—数字—能源”三网融合。

2025年7月发布的 《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框架指引(2025版)》 构建了多级指标体系,划分为低空空管基础设施、低空起降基础设施、低空产业配套基础设施以及低空应用场景配套基础设施等4个一级指标。

深圳在低空基础设施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目前,全市已建成低空起降设施点超400个,按照规划,到2026年全市预计要建成1200个以上低空起降点,覆盖载人飞行、物流运输等多个领域。

长三角地区也在积极推进区域协同发展。7月23日,“华东(长三角)低空经济产业联盟”揭牌,旨在搭建低空经济产业链交流平台,推动区域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


低空经济正处于从概念到实质的关键转折点。随着技术突破、法规完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这项新兴产业有望真正“飞”起来。

项昌乐院士指出,当前低空装备正加速向电动化、无人化和智能化三大方向发展。这些技术突破与政策支持相结合,将为低空经济的实质繁荣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声明:内容Ai创作,请仔细甄别,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开拓者,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4260.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

*
*
选择:

联系我们

QQ客服:1069188086

400电话: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