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立法冲刺
一、从“地上”到“空中”:低空经济为何成为全民热词?
2025 年 9 月,当你在深圳湾公园晨练,头顶 120 米处一架白色 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正载着 4 位乘客掠过海面, 15 分钟后稳稳降落在珠海横琴码头——这段 55 公里的跨海“打飞的”票价 180 元,比网约车拼车还便宜 20 元。同一时刻,广州天河智慧城的写字楼里,一位宝妈用手机下单 10 分钟“闪送”, 5 公里外的无人机从商圈楼顶起飞,把儿童退烧药精准投递到 28 楼阳台的收货框里,全程无人工干预。这些不再是科幻片里的“彩蛋”,而是大湾区市民今年以来的日常。“低空经济”之所以从政策文件里的生僻词变成社交媒体上的高频词,核心原因是它第一次让“空域”真正走进了大众消费场景。根据民航局最新统计,全国注册无人机已超过 520 万架,仅 2025 年上半年就新增 110 万架;获得运营许可的无人机企业 1.9 万家,直接带动就业 260 万人,间接撬动上下游产值 5800 亿元。从外卖、快递到医疗急救、观光旅游,低空经济把“三维空间”压缩进城市生活半径,让“一小时经济圈”升级为“15 分钟空中生活圈”。
二、把“空域”变成“土地”:低空经济到底新在哪?
低空经济并不是简单的“无人机升级版”。它把 1000 米以下的空域重新“切片”,像土地招拍挂一样进行时空管理,形成一条“空域—场景—数据—资本”的全新产业链。
1. 空域资源化
过去,低空空域是“沉默资产”——法律属性模糊、使用规则缺失、责任边界不清。2025 年 2 月《民用航空法》修订草案首次提出“空域资源分级分类利用”,明确地方政府可以“以时空换空间”,通过划设无人机物流航线、eVTOL 城市航线,把“带状空域”像高速公路一样挂牌出让,收取航线资源使用费。深圳前海率先试点“空域银行”,企业对航线需求进行竞价,政府通过数字化平台撮合成交,一条 5 公里、 3 年使用权的“黄金航线”拍出 1200 万元,溢价率 340%。
2. 场景规模化
低空经济的“杀手级应用”不是炫技,而是规模复制。顺丰旗下丰翼科技在大湾区已开通 155 条常态化无人机货运航线,日均飞行 2800 架次,把传统 3 小时陆运缩短至 25 分钟空中直达,单票成本从 8.6 元降到 3.2 元,实现“无人化盈利”在文旅场景,广州塔—二沙岛—太古仓的 8 公里“城市空中客厅”航线,暑期日均接待游客 1800 人次,票价 268 元仍“一票难求”,直接带动周边商圈夜间消费增长 27%。
3. 数据资产化
每一次飞行都在产生高价值数据:气象、电磁、人口热力、建筑立面……成都交投集团联合华为成立“低空数据交易所”,把无人机巡检产生的 3D 实景模型切片确权,形成可以抵押融资的“数字不动产”。2025 年 7 月,成都高新区以 48 平方公里实景三维数据作质押,从国家开发银行获得 15 亿元低息贷款,用于建设城市空中交通(UAM)枢纽,开创了“数据换资金”的先河。
三、法治“四梁八柱”:如何让飞行器“飞得稳、落得准”?
低空经济天生带有“高风险、高不确定性”基因:飞行器坠落、隐私偷拍、噪声扰民、数据跨境、责任主体多头……若无清晰规则,再美的场景也会沦为“空中丛林”。2024—2025 年,国家—地方—行业三层法治架构全面提速,为“天空之城”打下四梁八柱。
1. 国家立法:划定底线
2024 年 1 月 1 日起,《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施行,首次对无人机实行“全生命周期”实名制,明确“黑飞”造成航班延误或人员伤亡的,最高可追究刑责。2025 年 6 月,《民用航空法》二次修订稿增设“低空经济促进”专章,提出建立“国家低空飞行服务监管平台”,把军地民三方的审批流程从 26 个环节压缩到 8 个,实现“一次申报、一网通办”。
2. 地方立法:先行先试
深圳、广州、珠海、苏州、无锡等地竞相出台地方性法规,形成“一城一策”差异化探索。深圳 2023 年底率先发布《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首次以法律形式界定“低空经济”概念,创设“适航审定协作机制”,把企业取证周期从 18 个月压缩到 9 个月。2025 年 2 月生效的《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条例》则把南沙区设为“海陆空全空间无人机试点”,允许夜间低空物流、海岛无人机配送等 18 项场景“先飞后证”,为行业争取宝贵时间窗口。
3. 标准体系:填空补白
面对 eVTOL、物流无人机、载人飞行汽车等新品类,民航局 2025 年新发布 32 项行业标准,覆盖电池热失控、噪声限值、城市空中交通规则、数据安全等空白领域。其中,《eVTOL 城市运行适航要求》开创性地把“暴雨、台风、低空风切变”纳入广州、海口、厦门等沿海城市的强制测试场景,确保“广州标准”直接对标国际。
4. 监管模式:由“管”向“服”
过去“一事一审批”的静态管理,已无法匹配高频次、多批次的低空飞行。大湾区试点“动态空域管理”:政府划定 200 米×200 米的“蜂窝网格”,企业提前 30 分钟在线申请,系统基于实时客流、天气、管制情况自动批复,全程 AI 风控。2025 年上半年,广州—深圳—珠海间 85% 的无人机物流航线实现“秒批”,平均审批时间从 6 小时缩短至 38 秒
四、普通人的“低空生活”:从“看见”到“参与”
法治托底让技术走出实验室,最终改变的是普通人的时间感和空间感。
1. 早晨 7:30|“空中的早点”
家住珠海香洲的白领王茜每天 7:30 准时在阳台接收一架黄色无人机投递的早餐:热豆浆+肠粉,从 3.5 公里外的老字号茶楼起飞,全程保温 65℃,比外卖骑手快 18 分钟,溢价只多 2 元。她说:“以前担心无人机噪音,后来发现飞行高度 80 米,噪声 45 分贝,比空调外机还低,宝宝睡觉完全不受影响。”
2. 上午 10:00|“空中 120”
广州天河一位 72 岁老人突发心梗,家属拨打 120 后,医院立即启动无人机送血模式——O 型血浆从血液中心起飞,跨越 6 个红绿灯拥堵点, 8 分钟抵达手术楼顶,比地面救护车节省 25 分钟,为抢救赢得“黄金时间”。2025 年上半年,广州“空中 120”已执行 620 次紧急配送,成功率 100%,平均缩短救援时间 30%。
3. 下午 15:00|“空中的眼”
在佛山顺德北滘镇,网格员梁振浩用无人机巡查河涌排污,“以前骑电动车沿河岸跑一趟要 2 小时,现在无人机 15 分钟拍完 8 公里,AI 自动识别异常排口,实时推送照片和坐标。”2025 年,顺德区把 438 条河涌的“空中巡查”数据接入检察院公益诉讼平台,累计立案处罚非法排污 27 起,罚金 1300 万元。
4. 夜晚 19:30|“空中的光”
深圳人才公园, 2000 架无人机在 300 米低空拼出“天空之城”动态灯幕, 10 万游客仰头观赏。表演结束,无人机群自动飞回 1 公里外的起降岛,全程静音、无光污染。运营方高巨创新透露,得益于《深圳低空条例》对“夜间光影秀”豁免噪音许可,单场演出成本下降 40%,今年暑期已排期 90 场,带动周边酒店入住率提升 35%。
五、挑战与思考:让“风口”变“长坡”
低空经济如火如荼,但“成长的烦恼”同样尖锐:
1. 空域衔接“碎片化”
目前大湾区内地九市各自划设 300 米以下航线,接口标准不一,导致“跨市一公里”现象:无人机从广州南沙到中山翠亨,直线 6 公里,因空域衔接缺口需绕行 28 公里,时间成本翻倍破解之道在于建立区域空域理事会,统一技术接口与应急规则,让“空中断头路”变“城际高速”。
2. 责任认定“多主体”
eVTOL 一旦发生事故,涉及适航审定、制造、运营、空管、气象、保险等 10 余个主体,传统“过错责任”难以快速定损。专家建议引入“强制责任保险+基金池”制度,由企业按飞行小时缴纳保费,政府设立第三方仲裁机构,实现 72 小时内快速赔付,降低创新者后顾之忧。
3. 数据安全“出境口”
无人机高清影像天然携带敏感地理信息。2025 年 8 月,某外资企业因违规将广州港口 0.1 米分辨率影像传回境外总部,被处以 500 万元罚款。下一步,需建立“低空数据分类分级”制度,对涉及国防、关键基础设施的影像叠加“国密算法”脱敏,确保“数据可用不可见”。
六、展望:打造“天空之城”的中国范式
世界低空经济已进入“制度竞争”阶段:欧盟推 U-space,美国建 UTM,中国靠什么脱颖而出?答案是“法治+场景+规模”三位一体。未来五年,国家层面有望出台《低空经济促进法》,把地方先行经验上升为国家意志;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三大城市群将建成全球首批“空中交通城市群”, eVTOL 跨省航线超过 500 条;低空数据交易所将从 5 家扩展到 50 家,年交易额突破 1000 亿元,成为新的“空中上交所”。更值得期待的是,随着 6G、AI 风切变预测、氢能垂直起降等技术的成熟,低空经济将从“替代人力”走向“创造需求”——空中会议室、空中的士、空中漂浮餐厅、无人机托管养老……当“低空”成为城市第七维公共空间,中国不仅将拥有最繁忙的天空,也将输出最安全、最普惠、最具效率的“天空治理”标准。让飞行器像地铁一样准点,让空域像土地一样增值,让数据像资本一样流通——这是法治中国的“低空故事”,也是人类城市文明的新高度。天空很近,未来已来。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4139.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