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数字低空新基建 夯实万亿市场安全底座

数智化革命重构经济版图,低空经济开启空中增长极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浪潮下,以“数智化”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产业链。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指出,数据已成为新型生产要素,算力演变为数字时代的基础设施与基础能源,而人工智能则跃升为驱动产业变革的核心生产工具。这一论断不仅揭示了数字经济的内在逻辑,更指向了未来经济增长的新空间——低空经济。

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其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赛道被业界视为继新能源汽车、光伏之后的下一个万亿级市场。从无人机物流到空中出租车,从应急救援到智慧农业,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正以指数级速度拓展。然而,低空经济的规模化发展并非坦途,其技术底座的构建、政策法规的完善以及安全监管体系的搭建,成为决定这一产业能否腾飞的关键变量。

本文将从低空经济的战略意义、技术架构、产业实践及未来挑战等维度展开深度解析,揭示这场“空中革命”背后的逻辑与机遇。

升级数字低空新基建 夯实万亿市场安全底座(图1)


一、低空经济:数字时代的新战略高地

1. 从概念到产业:低空经济的边界与内涵

低空经济是以1000米以下空域为活动范围,以有人/无人驾驶航空器为载体,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实现资源开发与价值创造的新型经济形态。其核心特征在于“空域资源价值化”,通过技术创新将传统空域转化为可运营的生产要素。

根据国际民航组织(ICAO)的定义,低空经济涵盖三大层次:

  • 基础设施层:包括低空通信、导航、监视、气象等服务;
  • 运载工具层:涵盖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通航飞机等;
  • 应用场景层:涉及物流配送、应急救援、城市管理、文旅消费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椿萱指出,低空经济的本质是“空域资源的高效利用”,其发展依赖于“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的构建,以及智能化技术的深度赋能。

2. 政策赋能与市场潜力

2023年以来,中央及地方政策密集出台,为低空经济发展注入强心剂:

  • 国家层面:《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方向;
  • 地方层面:深圳率先建立“低空经济示范区”,提出2025年产业规模破千亿目标;
  • 资本层面:红杉资本、高瓴资本等头部机构加速布局,2023年行业融资额超50亿元。

据赛迪顾问预测,2030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带动就业超千万人。这一增长逻辑源于两大驱动力:

  • 技术降本:5G-A、AI大模型等技术推动无人机成本下降70%以上;
  • 场景爆发:物流配送、城市空中交通(UAM)等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

二、技术底座:构建低空经济的“数字神经系统”

1. “政端网云用”五维技术框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屈毓锛团队提出的“政、端、网、云、用”技术模型,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 政(政策底座):制定空域管理规则、适航标准及数据安全规范;
  • 端(装备制造):研发高可靠无人机、eVTOL及地面保障设备;
  • 网(智联网):融合通信、感知、导航与算力网络;
  • 云(调度监管):构建云端智能调度与风险预警系统;
  • 用(场景应用):落地物流、巡检、文旅等垂直场景。

其中,“网”作为技术底座的核心,承担着“数字神经系统”的职能。屈毓锛强调:“低空智联网的‘四网融合’(通信网、感知网、导航网、算力网)是突破空域资源瓶颈的关键。”

2. 四网融合:破解低空监管与效率难题

(1)低空通信网:5G-A通感一体技术
中国移动依托5G-A(5.5G)技术,实现空口时延低于10毫秒、定位精度厘米级。其“通感一体”基站可同步完成通信与高精度感知,解决传统雷达覆盖不足、频谱干扰等问题。

(2)低空感知网:多模态数据融合
通过“5G-A+北斗+AI视觉”融合方案,构建空域目标识别体系:

  • 主动探测:相控阵雷达实现360度全景扫描;
  • 被动感知:Remote ID(遥控识别)与ADS-B广播增强目标追踪;
  • AI辅助:深度学习算法提升小目标(如微型无人机)识别率至99%。

(3)低空导航网:星地协同定位
中移(上海)产业研究院建设的4400个5G+北斗地基增强站,构建了“星地一体”高精定位网络。其创新点在于:

  • 动态差分算法:实时消除电离层误差,将定位精度从米级提升至5厘米;
  • 三维航图建模:集成高程数据与障碍物信息,支持飞行器自主避障。

(4)低空算力网:边缘计算与云边协同
针对低空飞行“实时性”需求,中国移动部署边缘计算节点,实现数据处理时延<20毫秒。例如,在无人机物流场景中,云端路径规划与边缘避障决策协同,保障飞行效率与安全。


三、产业实践:中国企业的技术突围

1. 中国移动:“万象智航”重塑低空基础设施

中移(上海)产业研究院推出的“万象智航”低空导航网产品,已应用于深圳、杭州等地的城市低空网络建设:

  • 精准导航:基于5G-A的RTK(实时动态定位)技术,支持密集城区复杂场景;
  • 安全守航:多源数据融合实现99.99%的入侵目标预警率;
  • 智能护航:AI调度引擎自动优化飞行路径,降低30%空域冲突风险。

典型案例:在杭州亚运会期间,“万象智航”保障了3000架次无人机表演的零事故运行,其动态避障能力在暴雨天气中仍保持95%以上的可靠性。

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政产学研协同创新

南航团队在政策仿真与空域管理领域取得突破:

  • 数字孪生平台:构建低空空域动态模型,模拟不同政策情景下的经济收益;
  • 空域拍卖机制:提出基于区块链的“时分复用”空域使用权交易方案;
  • 适航标准制定:牵头编制《城市低空无人机适航规范》等5项行业标准。

3. 亿航智能:eVTOL商业化先行者

中国eVTOL企业亿航智能已获得全球首张适航证,其EH216-S机型在广州、贺州等地开展空中出租车试运营。数据显示,每架次运营成本较直升机下降60%,且噪音水平降低至60分贝以下(相当于正常对话音量)。


四、挑战与破局:低空经济的“不可能三角”

尽管前景广阔,低空经济发展仍面临三大核心矛盾:

1. 安全与效率的平衡

当前低空监管面临“三难困境”:

  • 目标发现难:非合作无人机(黑飞)探测概率不足70%;
  • 轨迹预测难:突发性飞行行为导致碰撞风险陡增;
  • 处置响应难:传统反制手段存在法律与伦理争议。

破局路径:构建“预防-监控-处置”三级防御体系:

  • 预防端:区块链+AI的飞行意图预测;
  • 监控端:量子加密的低空通信网络;
  • 处置端:定向激光反制与电磁干扰协同。

2. 成本与规模的悖论

低空经济面临“成本悬崖”现象:当前每架无人机运营成本约8元/公里,而规模化目标需降至2元/公里以下。突破点在于:

  • 基础设施复用:空域资源“动态拍卖”提升利用率;
  • 技术创新:氢燃料电池延长续航至300公里;
  • 模式创新:无人机即服务(DaaS)降低用户门槛。

3. 规制与创新的冲突

现行适航标准、空域管理规则滞后于技术发展。例如,现行政策要求无人机必须在视距内操作,严重制约远程物流场景落地。解决方案包括:

  • 沙盒监管试验:在划定空域内允许技术试错;
  • 自适应认证:基于AI的实时适航评估系统;
  • 国际标准协同:推动全球低空经济规则统一。

五、未来展望:从概念验证到规模化落地

1. 技术演进趋势

  • 6G赋能空天地一体化:太赫兹通信支持1000公里/秒级数据传输;
  • 数字孪生与元宇宙融合:虚拟仿真优化低空网络规划;
  • 脑机接口操控:意念控制无人机集群作业。

2. 应用场景爆发

  • 城市空中交通:2030年eVTOL将形成“空中地铁”网络;
  • 低空新基建:无人机巡检替代80%高危电力检修作业;
  • 终极想象:低空物流网络降低社会物流成本20%以上。

3. 全球竞合格局

中美欧已形成差异化竞争:

  • 中国:依托5G+北斗构建基础设施优势;
  • 美国:聚焦eVTOL商业化与空域开放立法;
  • 欧洲:强调可持续性,发展氢动力无人机。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2618.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

*
*
选择:

联系我们

QQ客服:1069188086

邮件:dikongjingj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