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安全托举创新,让低空经济振翅高飞
中国低空经济发展:安全与创新的双重变奏
今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的低空科技创新发展大会上,中国航空学会低空经济首席专家董志毅提出,安全是低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需以审慎包容的治理体系为框架,推动技术创新与场景落地,实现“管得住的安全”与“放得开的创新”协同共进。这一观点揭示了当前中国低空经济产业在高速发展中的核心命题:如何在安全底线之上释放创新活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一、产业基础夯实与场景爆发
当前,中国低空经济已进入快速发展期。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无人机制造企业达800家,运营企业超过2.4万家,较2024年增长20%;无人机累计飞行时间达437.8万小时,同比增长16.41%。产业应用场景加速拓展:深圳推出99元直升机低空观光服务,成都实现无人机即时配送,长三角首条低空交通环线投入运营……文旅消费、物流运输、应急救援等领域正被低空经济重新定义。技术自主化进程同样显著:全国702家无人机企业完成登记注册,备案产品2295种,航空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突破每公斤350瓦时,凝聚态电池技术进入飞行验证阶段,整机及核心部件国产化率持续提升。
二、安全挑战与治理难题
在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安全隐忧逐渐显现。工信领域专家指出,尽管无人机设计、制造能力增强,但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装备的质量安全体系仍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未来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将经历“先载货后载人、先有人后无人、先隔离后融合”的演进路径,混合飞行带来的空域管理复杂性远超传统航空模式。董志毅强调,新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新产品成熟周期长等问题,要求行业建立全要素安全保障体系,尤其需防范有人机与无人机协同飞行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三、治理体系创新与路径选择
面对挑战,董志毅提出构建“审慎包容”的治理框架:一是强化技术自主可控,通过提升飞行器自主避障能力、优化空域规划、加强网络安全防护等措施降低风险;二是平衡政府与市场关系,既要通过法规标准引导产业规范发展,也要依靠市场机制推动技术迭代,例如探索数字飞行规则、分级分类安全标准及智能管控技术;三是建设协同治理平台,南航研发的国内首个低空安全管控平台已实现频谱资源智能管理,为统一监管提供了技术范式。吴启晖副校长进一步指出,高校需推动学科建设与产业需求双向赋能,在空域安全、内生网络安全等“无人区”领域形成突破。
四、未来图景:耐心经济与长期主义
“低空经济不是短期风口,而是需要长期培育的耐心经济。”董志毅的判断揭示了产业发展的深层逻辑:企业需以技术迭代和场景创新培育市场(如低空观光催生大众消费),政府需以科学规划平衡安全与效率。从深圳的文旅试水到长三角的交通革新,低空经济正以“润物无声”之势重塑社会运行模式。随着治理体系完善与技术突破,一个安全、高效、开放的低空经济生态将加速成型,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当前,中国低空经济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节点。唯有将安全理念贯穿技术创新全过程,以制度创新释放市场潜力,才能实现“飞得稳”与“飞得快”的统一,让低空经济的翅膀真正托举起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2617.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