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推动“航天+”经济新业态 推动低空经济发展
2025年4月14日,中共海南省委办公厅、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的意见》,提出以“航天+”经济新业态和低空经济为核心抓手,推动海南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战略依托海南独特的地理区位、气候条件及自贸港政策优势,旨在构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为我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提供示范,助力海南从“政策高地”向“产业高地”跃升。
一、“航天+”经济新业态:打造创新驱动的增长极
1. 商业航天发射:迈向全球一流发射基地
海南以建设国际一流商业航天发射场为目标,加速构建“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全产业链生态。其二号发射工位作为国内首个液体通用型发射平台,采用“三平模式”(水平组装、水平测试、水平转运),兼容10余个型号火箭发射需求,大幅降低发射成本并提升商业化效率。随着发射场基础设施完善,海南将形成以测运控体系、火箭回收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区,吸引火箭研发、卫星制造等上下游企业入驻。近十年间,全国累计超3000亿元社会资本涌入商业航天领域,海南凭借政策红利与区位优势,成为资本布局的重点区域。
2. 航天教育与文旅:融合科技与人文的新场景
海南莫斯科动力大学的筹建为航天产业注入科研与人才动能,未来将聚焦航天技术研发与高端人才培养。同时,航天主题文旅项目快速落地,如航天博物馆、科技馆及文昌航天发射场周边旅游区的开发,推动“航天+文旅”深度融合。通过常态化火箭发射观摩(“月月有发射”模式),海南将吸引全球游客参与航天科普、体验太空文化,形成“科技参观+消费”的新业态,进一步拉动旅游经济升级。
3. 航天技术应用:赋能农业与健康产业
海南依托航天发射场资源,开展太空育种技术创新,利用微重力、高真空等太空环境加速农作物诱变育种,培育高产、抗逆性强的新品种,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在太空制药领域,海南探索微重力环境下药物研发的新路径,联合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发高效低毒的新型药物,抢占全球生物医药技术制高点。
二、低空经济:开辟绿色发展新赛道
1. 独特优势:气候、海洋与区位叠加的机遇
海南全年适宜的低空飞行条件为发展低空经济提供了天然优势。气候层面,温暖少雨的气候支持全年开展跳伞、滑翔伞等低空运动;海洋层面,依托海工装备搭建海上起降点,推动“低空+海洋”场景应用,如海上石油监测、深海养殖物资运输、紧急救援等;区位层面,海南毗邻粤港澳大湾区无人机研发中心及东盟市场,可借助自贸港政策打造覆盖东南亚的无人机物流与低空经济合作链。此外,低空飞行器的低碳特征与海南生态保护目标高度契合,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2. 发展路径:场景创新与产业生态构建
海南通过多维度布局破解低空经济发展瓶颈:
- 安全监管体系:完善法规标准,建立覆盖低空飞行全流程的安全管理机制,平衡技术创新与风险防控。
- 应用场景拓展:在文昌航天发射区优化观演体验,在环岛旅游公路布局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观光点位,开发海上救援、短途货运等实用场景。
- 市场主体培育:利用“两个15%”税收优惠政策及“两个基地”政策(国际航空枢纽、航天城),吸引头部企业、科创团队及风投资本入驻,打造低空经济创新中心。
- 产业集聚平台:依托国际会展、论坛等资源,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人才、技术、资本高效对接,形成“研发—制造—应用”闭环生态。
3. 挑战与突破方向
海南需着力解决技术瓶颈(如无人机自主避障技术)、人才短缺(复合型低空经济人才不足)及空域管理效率问题。未来需深化低空空域开放试点,推动“空天地一体化”数据互联,提升低空资源利用效率。
三、战略意义与未来展望
1. 国家层面的示范价值
海南的实践将为我国商业航天与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制度创新样本,加速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转型,并为全球低空经济规则制定贡献中国方案。
2. 海南自身的转型升级
“航天+”与低空经济将带动高端制造、信息技术、新能源等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绿色低碳化转型。预计到2030年,两大产业将形成千亿级经济规模,成为海南自贸港的核心增长引擎。
3. 全球竞争力与影响力
随着商业航天发射场跻身全球前列、航天文旅成为国际旅游新名片,海南有望成为亚太地区低空经济规则制定者与技术输出地,为我国参与全球新兴产业竞争提供战略支点。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2615.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