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鹏:低空飞行的iPhone 4时代不会很远
近日,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上透露,小鹏汽车将在2026年第一个量产分体式的飞行汽车,并且在中国和世界部分国家开始销售。
何小鹏对飞行汽车的商业化前景充满信心,他预测:"在5年内,飞行汽车就能够成为大家的日常通勤工具。
不过,何小鹏也坦言,如何把大家学习开飞机和使用飞机的门槛降得足够低,且对此足够兴奋。在他看来还需要在明年之后观察2到3年,这不会是一个快速的过程而是一个慢慢启动的过程。
对于飞行汽车的市场接受度,何小鹏表示:"我不知道低空飞行的iPhone 4时代何时到来,但是我觉得不会很远,也许几年到十年之间就会看到。"
“我们如果再去造一个没有巨大变化的车,只是追求它的设计、定位、价格的差异,那我们创业干嘛?创业就要做不一样的事情。”何小鹏曾公开表示。
第一章:从概念到现实——飞行汽车的进化之路
1.1 技术突破:从科幻到现实的跨越
飞行汽车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初的航空先驱,但受限于材料、能源与空管技术,始终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直到21世纪,电动垂直起降(eVTOL)技术的成熟与人工智能的突破,才让这一设想具备了商业化可能。
小鹏汇天的技术迭代路径:
- 旅航者X1(2020年):验证基础飞行能力,采用传统直升机结构,载重仅500公斤。
- 旅航者X2(2023年):全球首款双人封闭式驾舱飞行器,最大起飞重量1600公斤,续航35分钟,可自主完成80%的飞行操作。
- 分体式“陆地航母”(2026年量产):创新性将汽车与飞行器耦合,实现“路上行驶+空中飞行”模式切换,折叠后仅占用普通车位空间。
核心技术参数对比:
1.2 从实验室到量产:小鹏的“折叠哲学”
何小鹏在采访中透露:“我们的工程师花了18个月,仅解决了一个问题——如何让飞行器像手机一样折叠进汽车后备箱。”这句调侃背后,是小鹏汇天700人研发团队对“陆地航母”系统的极致追求:
- 空间重构技术: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与液压折叠机构,实现飞行器与汽车形态的无缝切换;
- 自动泊飞系统:通过高精度传感器与AI算法,飞行器可自主寻找停车位并完成收纳;
- 能源共享架构:汽车动力电池与飞行器电池组共用热管理系统,续航效率提升40%。
案例对比:
传统直升机维护成本高达每小时2000美元,而小鹏飞行汽车通过模块化设计将维护成本压缩至1/10,且支持OTA远程升级,彻底颠覆传统航空器的运维模式。
第二章:市场狂想曲——飞行汽车的万亿蓝海
2.1 需求侧爆发:拥堵催生的“空中刚需”
全球主要城市的地面交通效率已逼近物理极限:北京早高峰平均车速仅15公里/小时,纽约曼哈顿出租车空驶率高达40%。飞行汽车的立体交通网络将彻底重构城市空间:
- 通勤场景:北京国贸到大兴机场的120公里距离,飞行汽车仅需18分钟;
- 紧急救援:医疗物资运输时间缩短70%,地震救援响应速度提升3倍;
- 物流革命:无人机配送与有人驾驶飞行器协同,构建“最后一公里”空中走廊。
经济学模型预测:
麦肯锡研究显示,当飞行汽车每公里运营成本降至1.5美元(当前直升机成本的1/10),其市场规模将在2035年突破3万亿美元,相当于再造一个全球汽车产业。
2.2 政策破冰:全球竞速下的监管创新
各国政府已意识到空中交通革命的紧迫性:
- 中国:2024年出台《低空飞行管理条例》,试点开放137个城市上空的eVTOL专用通道;
- 美国:FAA推出“先进空中机动”(AAM)认证体系,允许飞行汽车在特定区域开展商业运营;
- 欧盟:设立50亿欧元专项基金,支持城市空中交通(UAM)基础设施建设。
牌照博弈:
小鹏汽车已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全球首飞行汽车适航证”,其“自主起降+远程监控”模式成为国际标准蓝本。
2.3 用户心智:从奢侈品到大众消费品
鹏将飞行汽车对标“低空飞行的iPhone 4”,认为其普及路径将经历三个阶段:
- 尝鲜期(2026-2030):售价150万美元,面向富豪与政府机构;
- 普及期(2031-2035):成本降至30万美元,通过电池成本下降与规模效应实现;
- 大众化(2036后):纳入公共交通体系,月费低于高端网约车。
消费心理学洞察:
调研显示,中国一线城市消费者对飞行汽车的支付意愿高达普通汽车的3倍,且87%受访者认为“飞行驾照”将成为未来中产阶层的身份象征。
第三章:隐形的天花板——技术、法规与伦理挑战
3.1 技术瓶颈:从实验室到规模化应用的鸿沟
尽管小鹏宣称已解决90%的技术难题,但以下挑战仍需突破:
- 电池能量密度:当前固态电池仅能支持35分钟续航,距离全天候运营差距显著;
- 空域管理:每平方公里需支持100架飞行器实时通信,现有5G网络带宽不足;
- 安全冗余:航空级故障自检系统需达到“亿分之一”故障率,远超汽车标准。
行业专家观点:
MIT航空工程教授John Hansman指出:“飞行汽车的真正难点不在硬件,而在于如何让数百万架飞行器在同一空域安全运行而不产生‘数字交通瘫痪’。”
3.2 法规困境:天空的主权博弈
飞行汽车的合法化面临三重障碍:
- 适航认证:现有航空法规基于固定翼飞机设计,无法适配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
- 空域所有权:各国对低空领域的管制模式差异巨大(如中国采用“空域审批制”,美国推行“空域共享制”);
- 责任界定:飞行事故中制造商、运营商与用户的责任划分尚无国际共识。
地缘政治变量:
美国FAA已明确要求飞行汽车数据本地化存储,而欧盟则坚持“飞行数据主权”原则,可能引发新一轮技术脱钩。
3.3 社会争议:噪音、隐私与天空污染
- 噪音污染:当前飞行器引擎噪音达70分贝(相当于地铁站台),需通过分布式电力推进系统降低至50分贝以下;
- 隐私侵犯:飞行汽车搭载的摄像头与传感器可能构成“移动监控”,欧盟已启动《飞行器数据隐私法案》立法;
- 空间争夺:纽约曼哈顿的“空中车道”拍卖引发地产商与航空公司的激烈博弈。
哲学拷问:
哲学家韩炳哲警示:“当人类将道路修到云端,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地平线,更是对技术无限扩张的警惕。”
第四章:未来战争——飞行汽车引发的全球产业链重构
4.1 产业变局:万亿级市场的新玩家
飞行汽车将重塑全球制造业格局:
- 传统车企转型:丰田投资30亿美元收购Joby Aviation,大众成立“飞行出行”事业部;
- 科技公司入局:特斯拉秘密研发“Optimus飞行机器人”,苹果申请折叠旋翼专利;
- 航空巨头反击:波音与保时捷合作开发电动飞行出租车,空客推出CityAirbus 3.0。
供应链洗牌:
飞行汽车所需的碳纤维占全球产能的60%,日本东丽公司宣布对小鹏优先供应;同时,飞行控制系统芯片价格暴涨200%,英伟达推出专为空中自动驾驶设计的Orin-X芯片。
4.2 城市空间革命:立体都市的诞生
飞行汽车将推动城市形态发生根本改变:
- 垂直机场:纽约计划在中央公园修建“空中枢纽”,配备200个自动泊位;
- 空中走廊:上海临港规划6条海拔300-600米的飞行路线,仅供自动驾驶飞行器使用;
- 地空一体化管理:深圳已试点“城市空中交通管理中心”,实时监控3000米以下空域。
经济学预测:
高盛报告指出,飞行汽车将带动房地产增值12万亿美元,催生150万个新职业(如空中交通管制员、飞行器维护工程师)。
4.3 地缘经济新战场
- 技术标准争夺:中美欧竞相主导UAM(城市空中交通)国际标准制定;
- 关键矿产博弈:刚果(金)钴矿、智利锂矿成为飞行汽车产业链的战略焦点;
- 数字主权之争:飞行数据存储权、航路定价权可能引发新一轮贸易摩擦。
第五章:何小鹏的野心——从产品创新到范式革命
5.1 创业者的“反共识”逻辑
面对“飞行汽车是不是伪需求”的质疑,何小鹏在内部信中写道:“当马车夫嘲笑汽车时,他们没意识到自己正在失业。”其战略逻辑包含三个维度:
- 技术代差:通过飞行汽车建立相对于特斯拉、比亚迪的“维度打击”;
- 生态闭环:整合小鹏的自动驾驶、OTA升级与充电网络,构建“地面-空中”一体化出行平台;
- 资本想象:飞行汽车赛道估值是智能汽车的3-5倍,可支撑小鹏市值突破万亿美元。
5.2 组织变革:700人团队的“登月计划”
小鹏汇天的研发传统车企架构:
- 双线研发:400人专注飞行器工程,300人攻关地面汽车耦合技术;
- 赛马机制:同时推进6种折叠方案,每周进行“红蓝军对抗测试”;
- 跨界融合:引入航天领域专家设计轻量化机身,借鉴无人机算法优化飞行控制。
管理哲学:
何小鹏要求团队“用造飞机的严谨造汽车,用造汽车的效率造飞机”,这一看似矛盾的指令实则指向核心——飞行汽车的竞争力在于“比飞机更智能,比汽车更安全”。
第六章:终极拷问——飞行汽车会改变人类吗?
6.1 空间权利的重构
当飞行汽车普及,城市天际线将成为新的权力场域:
- 阶级分化:空中车道可能设置“拥堵费”,加剧社会不平等;
- 领空私有化:富豪或企业可能购买专属空域,引发“天空圈地运动”;
- 城市规划革命:摩天大楼需预留直升机停机坪,公园必须建设垂直起降场。
6.2 人类认知的升维
神经科学家发现,俯瞰城市的体验能显著提升空间感知能力。飞行汽车的普及或将催生“飞行世代”,其认知模式与地面居民产生根本差异。
6.3 文明演进的新变量
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预言:“飞行汽车可能成为人类突破‘地面思维’的关键,就像航海时代催生了全球化一样,立体交通将重塑文明形态。”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2582.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