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0 月,香港特区政府宣布成立 "发展低空经济工作组",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亲任组长,标志着香港正式加入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赛道。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低空经济在大湾区已形成 "
广州研发、
深圳制造、香港对接" 的协同格局。根据《
广东省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到 2026 年,大湾区将建成覆盖主要城市的低空经济走廊,深港跨境物流有望实现 "15 分钟达"。
香港的加入为这一布局注入新动能。特区政府计划年底启动低空经济试点项目,首阶段开放无人机载货、外卖配送等场景,并探索放宽 "超视距飞行" 限制。与此同时,深圳前海已建成全国首个 "空铁轨联运" 物流枢纽,通过无人机将快递从深圳南山直飞中山小榄,单程仅需 40 分钟,较传统陆路运输效率提升 60%。

在深圳顺丰位于蛇口的无人机起降基地,一架架白色无人机正往返于珠江两岸。作为全国首个实现商业化运营的跨海物流航线,"深圳 -
珠海" 无人机运输已覆盖电子元件、医疗样本等高端货物,日运输量突破 3 万票。这一成果得益于深港两地在气象监测、飞行管控领域的深度合作 —— 深圳气象局为无人机提供极端天气预警,香港科技大学团队研发的 AI 避障系统将事故率降低 87%。
香港在基础科研领域的优势正加速转化为产业动能。大疆科技创始人汪滔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其团队研发的多光谱遥感技术已应用于深圳无人机巡检系统;港科大与中航工业合作开发的氢能源
eVTOL 飞行器,续航里程突破 500 公里,碳排放较传统直升机减少 90%。
低空经济正在重塑深港市民生活。在深圳福田口岸,美团无人机已开通全国首条口岸常态化配送航线,香港居民通过微信港币钱包下单,最快 10 分钟即可在指定空投柜取货。这种 "人来货到" 模式日均处理订单超 2000 单,解决了口岸区域外卖配送难的痛点。
在应急救援领域,深港联合打造的 "空中生命线" 已投入试运行。当香港离岛发生医疗急救事件时,深圳的医疗无人机可通过跨境绿色通道,20 分钟内送达急救物资。数据显示,2024 年两地联合开展应急演练 12 次,成功处置海上搜救、山火监测等任务 8 起。
根据规划,深港将携手打造 "一核三带" 低空经济格局: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为核心,建设跨境研发中心;沿深圳湾、珠江口、大鹏湾布局物流、文旅、应急三大产业带。到 2026 年,大湾区低空经济规模预计突破 3000 亿元,形成全球首个 "无人机 + 飞行汽车 + 智能空管" 融合发展的示范区域。
香港中联办最新数据显示,2024 年深港跨境无人机飞行架次同比增长 170%,覆盖物流、巡检、赛事等 12 类场景。正如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张欣所言:"当深圳的制造能力遇见香港的国际化视野,大湾区低空经济将不仅是物流革命,更是一场城市空间利用的范式创新。" 随着政策协同深化、技术迭代加速,这片占全国低空经济产值 40% 的热土,正书写着 "天空经济" 的新篇章。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开拓者,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2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