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争夺战:中美欧竞逐‘天空之城’,谁将主导下一个十年?》 ——会展视角下的全球产业博弈

2024年的中国航展上,数千架无人机与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编队升空,编织出一幅未来“天空之城”的图景。这场以低空经济为核心的展览盛宴,不仅是中国产业实力的集中展现,更是全球竞逐低空经济主导权的缩影。作为会展人,我们既是观察者,也是推动者——展台上的每一件展品、每一次技术路演、每一场跨国合作洽谈,都在悄然改写未来十年的产业版图。  

 

技术展示:从概念到商业化的加速器

展会是低空经济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桥梁。中国航展首次设立低空经济馆,集中展示无人机、eVTOL、低空智联网等创新成果,例如亿航智能的载人飞行器在广州CBD完成首秀,深圳开通216条无人机物流航线,年飞行量突破61万架次。美国企业则通过CES等展会推广其氢动力验证机和自动驾驶飞行器,欧洲空客等巨头则聚焦绿色航空技术,试图以环保理念抢占市场。展会的聚光灯下,技术路线分化逐渐显现:中国强调整体产业链协同,欧美更注重细分领域的技术突破。  

 

政策博弈:空域开放与安全管控的平衡术

低空经济的核心矛盾在于“开放”与“管控”。中国通过简化空域审批流程(如深圳试点将审批时限从5天压减至3天)、推动30个省份出台专项政策,试图以政策红利催熟产业。欧盟则通过《欧洲无人机战略2.0》构建统一监管框架,强调数据隐私和空域安全;美国FAA则推动“城市空中交通(UAM)试点”,试图以灵活监管吸引创新企业。展会上,武汉代表呼吁将城市纳入国家空中交通管理试点,而欧洲展商则频繁提及适航认证的全球互认需求——政策差异正成为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分水岭。  

 

产业生态:从单点突破到全链条竞合  

中国以“低空+”模式快速拓展应用场景:无人机焰火秀点亮天津文旅市场,内蒙古滑雪场用无人机监测雪层厚度,深圳“空中出租车”实现跨海百公里航线。欧美企业则深耕高端制造与核心技术,如德国西门子展示航空涡轮混合电力系统,美国Joby Aviation推进eVTOL适航认证。展会上,中国移动发布低空智联网技术白皮书,试图以5G-A通感一体化平台构建标准话语权;而欧洲GSMA则联合运营商推广卫星通信功能车,争夺低空通信基础设施主导权。  

 

开放式结局:合作还是割裂?  

未来十年,低空经济的胜负手或许不在于单一技术或政策,而在于生态整合能力。中国凭借市场规模与政策推力,可能率先实现载人飞行商业化运营;欧美则可能通过技术标准与专利壁垒维持高端优势。但全球产业链的深度交织与气候治理的共性需求,也为跨区域合作留下空间——正如珠海航展上,智利电信商为中国5G技术跨越山海而来。  

会展人崇女士看低空展会180 0170 9818

 

作为会展人,我们见证着展台从“产品陈列”转向“生态构建”,从“技术比拼”升维至“规则博弈”。这场争夺战的终局,或许并非一家独大,而是多元共生的新秩序——但谁将主导规则的制定?答案仍隐匿于下一次展会签约的握手之间,等待时间揭晓。

发布者:低空会展人崇女士,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2342.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

*
*
选择: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dikongjingj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