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新界西贡海域,数十艘传统木质渔船正经历着一场静默的变革。曾经依赖经验捕捞的渔民,如今通过手持终端就能实时查看海域水温、盐度数据;空中掠过的无人机群自动扫描蚝排生长状态,而岸边的智能处理中心正将捕捞数据同步至粤港澳大湾区渔业云平台 —— 这不是未来图景,而是香港渔业向智能化、低碳化转型的现实写照。
香港渔业历经百年发展,传统模式面临多重瓶颈:南海渔业资源萎缩、劳动力短缺、燃油成本高企。据统计,一艘传统双拖渔船日均燃油消耗达 1.2 吨,仅 2023 年全港渔业燃油支出就超过 8 亿元。2025 年《渔农业可持续发展蓝图》出台后,香港特区政府联合科技企业开启 “智慧渔业” 计划,首当其冲的是构建 **“海上物联网”**。
案例 1:循环水养殖系统在大疆渔业位于
广州的 300 亩智慧养殖基地,工程师通过
AI 算法精准调控水温、溶氧量和饲料投喂量,石斑鱼养殖周期缩短 30%,用水量仅为传统模式的 1/10。这种模式已复制至香港离岛,2025 年香港渔农美食嘉年华上,通过
纳米气泡种植技术培育的蔬菜,其维生素含量比普通种植高 15%,上市仅 3 天就被抢购一空。
案例 2:智能巡检网络
渔护署引入多光谱无人机执行海域巡逻,每架无人机可搭载 5 种传感器,2 小时内完成 50 平方公里海域的水质监测、非法捕捞识别和蚝排健康评估。相比传统船只巡逻,效率提升 8 倍,单艘巡逻船年燃油消耗从 120 吨降至 15 吨。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领军企业,联合飞机集团通过 “无人机 + 智能系统” 双引擎,成为香港渔业转型的核心推手。2025 年 3 月,其参与的香港低空经济 “监管沙盒” 项目正式启动,重点推进三大应用:
针对香港 2000 公顷蚝排养殖区,联合飞机部署TD550 无人直升机,搭载高清摄像头和红外热成像仪,每日自动巡航并生成蚝苗生长报告。系统通过机器学习识别病蚝,预警准确率达 92%,帮助养殖户减少 20% 的损失。渔民李志强表示:“过去靠肉眼检查,现在无人机每天发数据,就像给生蚝请了‘私人医生’。”
传统渔获运输需依赖船只往返港岛与离岛,单程耗时 2 小时。联合飞机推出镭影 Q20 物流无人机,载重 20 公斤,航程 80 公里,将西贡到中环的运输时间压缩至 15 分钟。据测算,若全港 15% 的渔获通过无人机运输,每年可减少燃油消耗 3000 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 8000 吨。
2024 年台风季期间,联合飞机无人机成功执行 12 次海上救援任务,包括投放救生设备、引导被困船只突围。其自主研发的应急通信平台,在无信号海域仍能保障 3 小时的通信续航,被渔民称为 “海上 110”。
这场 “渔业革命” 正带来显著效益:
- 成本降低:智能系统使渔船日均燃油消耗下降 40%,全行业年节省燃油超 1.2 万吨;
- 产值提升:2025 年本地渔农产品附加值增长 25%,高端养殖鱼类占比从 15% 升至 35%;
- 生态改善:无人机监测让非法捕捞举报率下降 60%,近海水质优良率连续 12 个月达标。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深化实施,香港渔业正从 “生产型” 向 “智慧型 + 服务型” 升级。联合飞机集团副总裁向紫涛透露,下一步将研发氢能源无人机,实现全产业链零碳排放;同时推动香港成为全球低空渔业标准制定中心,将 “香港经验” 输出至东南亚、非洲等地区。
从百年前的风帆渔船到如今的 “空中渔场”,香港渔业的蜕变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一次关于生存与发展的深度思考 —— 当科技与海洋共舞,传统产业亦可迸发新的生命力。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开拓者,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2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