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全国两会再次聚焦低空经济,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 “推动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作为万亿级 “新质生产力”,低空经济正从政策试点迈向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阶段。未来五年,这片 “蓝天” 将如何书写新图景?
2025 年被视为低空经济 “深化推进之年”。全国人大代表楼向平建议,加速出台《国家低空经济发展规划》,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 6 大 eVTOL 试点城市为核心,打造国家级低空经济试验区。通过 “政策协同 + 区域示范”,推动空域管理、基础设施、产业链布局的全域协调,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发展样本。
政策动向:
低空经济要 “飞得稳”,基础设施是根基。
- 设施网:布局通用机场、起降枢纽、充换电站,未来五年或建成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 “15 分钟飞行圈”。案例:重庆永川区大安通航机场试验基地投用,开启低空空域实时转换技术验证;浙江嘉兴平湖计划打造 “长三角低空智造产业集聚区”。
- 空联网:依托 5G-A 通感一体技术,构建 “空天地” 融合通信网络,实现飞行器精准导航与实时监管。突破:中国移动联合研发的低空智联体系,已在长三角试点城市实现无人机高密度飞行调度。
- 航路网:优化低空空域结构,试点 “白名单审批”“飞行报备制”,释放空域资源活力。数据:2025 年全国低空空域利用率较 2024 年提升 30%,重点城市实现 600 米以下空域动态开放。
- 服务网:搭建国家级低空运营监管平台,推动数据互通与跨部门协同。进展:湖北交投发布 “路网低空智能管控一体化平台”,整合交通、气象、应急等多源数据。
专家观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塔董事长张志勇强调,需强化共享集约建设,利用现有通信基站资源,融合部署低空感知设施,降低基建成本。
当前,低空经济面临动力存储(如氢能源应用)、智能化管控两大技术瓶颈。
低空经济涉及军、民、商多领域,亟需健全法规体系。
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 年低空经济规模将突破 1.5 万亿元,2035 年有望达 3.5 万亿元。从物流配送、医疗急救到文旅观光,
低空应用将深度融入日常生活:
- 2025-2027 年:完成基础设施布局,试点城市实现 “1 小时城际通勤圈”。投资热:2025 年 2 月,多地成立低空经济产业公司,注册资本超 10 亿元。
- 2028-2030 年:eVTOL 大规模商用,“打飞的” 成一线城市常态。案例:长三角拟开通 “沪苏浙皖” 低空交通走廊,覆盖 2000 万人口。
- 2030 年后:低空经济与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深度融合,形成 “天空经济走廊”。技术融合:低空大模型赋能智慧城市管理,实现飞行器与交通、能源系统的协同优化。
低空经济的 “起飞”,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城市治理、产业协同的全面升级。从政策引领到市场驱动,从基建 “硬支撑” 到法规 “软实力”,未来五年,这片 “新蓝海” 或将重塑中国经济地理版图。让我们共同期待,在法治、创新与开放的护航下,低空经济飞得更高、更远!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青岛低空经济展,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2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