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崛起探秘,伍爱群委员深度解读
在当今经济发展的浩瀚版图中,低空经济宛如一颗迅速升起的璀璨星辰,正以惊人的速度成长为万亿级产业新赛道,吸引着无数目光。继 2024 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着重提及推动其安全健康发展,足见这一领域的重要性与蓬勃活力。求是网记者就此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航天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长伍爱群,为我们揭开低空经济迅猛崛起背后的神秘面纱。
短短数年,我国低空经济实现了从抽象概念到鲜活现实、从局部区域试水到全国范围布局的华丽转身,发展势头锐不可当。截至 2024 年 11 月,数据见证了其蓬勃发展:通用航空企业达 744 家,无人机运营企业近 1.9 万家,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更是超过 5.7 万家。以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研发应用领衔的新能源、智能化通航产业,已然扛起低空经济的大梁,万亿级市场规模仿佛近在咫尺。
伍爱群委员指出,这般迅猛发展是多重利好因素交织发力的成果。
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无疑是强劲的 “东风”。低空经济连续两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亮相,《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等一系列重磅政策密集出台,空域管理改革大刀阔斧推进,空域分类管理、试点开放,通用航空飞行审批流程不断简化,为低空经济的腾飞铺就了坚实的制度轨道,指明了前行方向。
技术突破宛如一把把 “金钥匙”,开启了应用场景拓展的大门。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无人机蜂群技术、5G - A 通信等核心技术取得关键进展,为低空飞行器智能化、规模化应用筑牢根基。我国在电动系统领域起步早,2015 年锐翔电动固定翼载人飞机就已取证,领先欧洲同类产品 5 年之久。在无人化、绿色化、智能化的时代浪潮下,纯电驱动成为短途运输机型的主流技术走向,通用航空业迎来 “换道超车” 的黄金契机。
产业链协同与基础设施建设如同坚实的 “基石”。低空经济横跨飞行器制造、运营服务、保障体系等诸多领域,紧密联动电池、新材料、通信等上下游产业。各地快马加鞭建设通用机场、无人机起降场、充换电网络,“空天地一体化” 服务保障体系逐步成型,企业运营成本随之大幅降低,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社会需求与资本关注恰似 “双引擎”。城市交通拥堵亟待缓解、物流效率亟待提升,这些现实需求如声声号角,催促着低空经济商业化进程加速前进。民众对空中交通、低空旅游等新业态的接纳度与日俱增,“小众技术” 向 “万亿产业” 的蜕变正步步成真。资本市场更是热情高涨,产业基金、风险投资纷纷涌入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无人机领域,地方政府携手社会资本设立专项基金,初创企业亿元级融资捷报频传,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链整合马不停蹄,技术与资本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然而,在低空经济一路高歌猛进之际,确保其安全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伍爱群委员强调,一方面要避开认识误区。注重 “软硬结合”,在飞行器硬件研发不松懈的同时,强化低空交通管理软件、数据服务平台、政策法规等 “软基建”,完善立法,明确权责风险,为商业化保驾护航;关注可持续发展与行业生态构建,以产业基金助推技术升级,同时设立退出机制,防范资源浪费与资本乱象;因地制宜推动差异化发展,一线城市聚焦技术前沿与城市空中交通创新,中西部省份则立足本地优势,让低空植保、旅游观光等应用落地生根。
另一方面,发展低空经济是个系统工程,需紧扣几个关键环节。应用场景培育要循序渐进,短期看,低空观光伴随空域开放、法规完善、基建推进,已初显经济效益,开启商业化征程,如深圳、上海等地的空中游览航线,张家界、黄山景区的无人机文旅秀;中期,无人机物流配送、应急救援、农林植保等刚需场景走向深入,云南贵州山区无人机植保降本显著;长期,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技术成熟后,城市 “打飞的” 通勤、跨城低空客运有望成真,但需攻克空域精细管理、适航认证难题。技术迭代与成本革命并行,新型电动航空器成本优势尽显,5G - A 通信、北斗高精度导航助力低空飞行器精准避障,数字孪生技术优化空域调度,未来电池升级将激活低空交通网络。区域差异化布局要落地,一线城市打造 “研发 — 制造 — 运营” 生态,发挥辐射效应;乡村城镇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利用自身条件发展特色应用,政策与基建向中西部倾斜,助力普惠发展。
低空经济的崛起之路已然开启,在政策、技术、市场等多股力量的簇拥下,只要严守安全健康发展底线,精准把握发展脉络,必将在未来的天空中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磅礴动力。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旅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1997.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