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越城贡献低空时代“水乡智慧”

绍兴越城贡献低空时代“水乡智慧”(图1)


清晨七点,绍兴越城的水乡画卷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声响中徐徐展开。船工师傅划着乌篷船,伴着桨声欸乃缓缓靠岸,完成清晨首趟载客;三公里外的低空经济综合服务中心内,90后无人机飞手正专注调试设备,准备执行当天首趟医疗物资运输任务。

乌篷船最大载客量4人,时速仅5公里,是越城千年水运文明的鲜活符号;物流无人机载重10公斤,时速达50公里,代表着当下低空经济的蓬勃活力。一水上,一空中,勾勒出越城交通的时空叠影。作为绍兴市唯一代表,越城区已成功入选浙江省首批低空经济“先飞区”试点,其从水乡到“天空之城”的转型,已成为江南水乡乃至全国县域低空经济发展的时代图景。

破局之路:

从水陆桎梏到空域赛道的江南探索

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绍兴越城的发展始终与水陆地理条件深度绑定。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命范蠡筑城,奠定了“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的城市格局。然而,这样的格局也限制了交通拓展。正因如此,水运在很长时期内承担着绍兴越城交通主干职能——直至20世纪80年代,绍兴水运总量在最峰值时仍占全市运输总量的63%。上世纪90年代,104国道设计日流量仅5000辆次,实际却达25000辆次,成为“肠梗路”,“车到绍兴必有堵”广为流传。虽通过“四自工程”修路缓解压力,但河网密布让陆路始终难破瓶颈。2013年高铁开通、2022年地铁通车,为越城交通带来新机遇,可这些交通方式仍依赖大规模地面建设。

在古城保护与现代化发展的平衡中,越城的探索更为迫切:作为江南水乡的代表,越城既要守护“小桥流水人家”的历史韵味,又要满足现代经济发展对高效交通的需求。就在此时,越城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天空——越城区域内无军用和民用运输机场空域限制,适飞空域覆盖全区90%区域,全年适航天数超300天,这样的条件在江南水乡中尤为稀缺,也为其开辟了交通发展新赛道。

多维服务:

从赋能本地到辐射长三角的江南担当

低空经济在越城的发展深度融入江南水乡的城市肌理与文化基因,形成了从服务越城本地,到覆盖绍兴、辐射浙江乃至长三角的多层次服务体系。

越城区与中国民航大学合作,编制出台全国首个区县级低空航路规划,将空域科学划分为三个层级:支线航路,树形结构实现场站互联互通;中心航路,环型结构形成区内环形大动脉;主干航路,满足跨域飞行需求,与古代水网航道“分级通航”的管理智慧一脉相承。

越城区内,低空经济延续着江南水乡“便民、利民”的民生传统,正悄然改变着居民生活与城市治理。清晨的绍兴市越城区顺丰东湖中转站,一架携带快件的无人机准时起飞,7分钟后精准降落在目的地。这是全省首条常态化城市低空物流航线,年飞行超4000架次,配送时效提升70%,让“空中快递”走进寻常百姓家。

在距离城区20公里的富盛镇,无人机医疗物资运输航线的开通,让越城区人民医院到富盛镇卫生院的物资运输时间从30分钟缩短至15分钟,对于需要急救药品的偏远地区居民来说,这15分钟的差距,可能就是生命的“黄金时间”。

越城的低空服务并未止步于本地,而是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今年5月,长三角首条常态化低空公交航线升级为覆盖上海浦东、嘉兴平湖、嘉兴海宁、绍兴越城区和柯桥区的五地网络,打破地域限制,实现1小时跨城通达,为商务通勤和居民出行提供了全新选择。

安全保障:

构建低空飞行“生命线”的江南智慧

作为江南水乡,越城在发展低空经济的过程中,将水乡治理的“精细化”智慧融入安全保障体系,构建了一套覆盖实时监管、城市治理、应急保障的全方位安全网络。

位于绍兴低空经济综合服务中心的浙江省低空公共安全技术研发基地内,感知网、数据采集、数智治理等功能区协同运作,通过归集公安、交通、应急等多部门数据,为低空安全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和决策支持。

实时监管层面,越城打造了集成5G-A通信和多元感知技术的监管平台,在全国县域率先实现0-10000米空域全监视覆盖。通过实行“一机一码”精准管理,已累计监测3.9万架次,查处“黑飞”795起,始终保持“零事故”记录。

城市治理层面,越城拥有全国首个无人机自动巡河系统,效率较人工提升3倍以上,有效守护江南水乡的“清水绿岸”。在鲁迅故里、沈园等景区,无人机“空中巡逻队”实时监测人流密度和安全隐患,让游客在感受水乡韵味的同时多一份安心。

制度保障层面,越城也走在前列。目前,越城区正积极推进低空公共航路建设、制定低空飞行服务保障办法、建立健全低空飞行调度指挥体系。同时,依托浙江省低空公共安全技术研发基地,探索构建现代化低空安全管理体系,将安全标准植入低空全链条。

产业崛起:

从“水乡制造”到“低空智造”的江南跨越

越城的低空经济发展,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深厚的“水乡制造”底蕴之上。从春秋时期的青铜剑铸造,到明清时期的锡箔制作,再到近代的纺织机械制造,越城始终保持着制造业的传承与创新。如今,这种制造基因在低空经济时代实现了“华丽转身”。

6月28日,纵横股份长三角制造基地首架“云龙3中大型固定翼无人机”正式下线,标志着中大型无人机“绍兴造”成为现实。纵横股份在越城区的基地项目从谈判到签约落地仅用3个月,“越城速度”再现了当年“四自工程”建设时的效率与决心,更与1978年轧钢分厂创下线材班产110.3吨的历史纪录遥相呼应。跨越近半个世纪,却同样彰显着越城制造业的创新活力。

更重要的是,越城已形成完整的低空产业生态链。早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时期,越城就布局了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全产业链,如今,芯联集成作为亚洲最大的晶圆代工基地,为无人机提供核心芯片;本地传感器企业供应感知元件;软件公司开发飞控系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越城的低空产业发展,还带动了传统制造业的“跨界转型”,为江南水乡传统产业升级提供了新路径。卧龙电驱等龙头企业,以前专注于工业电机制造,如今转向无人机电机电控系统研发;绍兴的传统强项纺织业,过去以布料闻名,如今逐步向复合材料、轻量化结构件转型,其生产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逐步应用于无人机机身制造,既减轻了机身重量,又提升了耐用性。

数据见证着越城低空产业的崛起:2024年,越城区低空经济规上企业产值达28.5亿元;2025年上半年,相关规上企业产值已达19.1亿元,预计年底有望突破40亿元。作为绍兴市唯一的省级低空经济“先飞区”,目前已引育低空经济产业项目27个,计划总投资330亿元。

从乌篷船到无人机,从青石板路到低空航路,越城这座千年古城,正以水乡独有的智慧在三维空间重塑发展新维度。低空经济破解了江南水乡“保护与发展”的两难命题,也为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纽带,推动形成“空中互联互通”的新格局。对于全国而言,越城“安全为基、民生为本、产业为核”的发展路径,为更多地区发展低空经济提供了宝贵经验。(浙江交通微信公众号)


发布者:低空经济网,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shaoxing/4442.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

*
*
选择:

联系我们

QQ客服:1069188086

400电话: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