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助江苏低空经济“飞”得更好更远

“前方车流密集,请保持车距,有序通行……”这些指引并非出自现场交警,而是来自江苏空中巡航的无人机——在省内多处高速路网关键点,一架架无人机不仅实时回传路面车流影像,更通过高音喇叭向下方车辆发出清晰指引。如今,这一灵活有趣的辅助执法方式在网上迅速走红。

今年国庆中秋假日,江苏交通执法部门共布置133台无人机开展巡航,累计起降1727次,让假日的红火与顺畅在科技的守护下稳稳延续。

气象助江苏低空经济“飞”得更好更远(图1)

苏州市气象装备中心工程师杨福兴介绍气象服务低空飞行以及太仓无人机试飞基地相关情况。图/张艺博

先导:微尺度气象监测实现精准感知

“电动六旋翼无人机可以按需配置大喇叭、显示屏等,飞行稳定性高,适合开展巡航工作。”江苏省低空飞行服务中心飞行服务保障部工程师符鹏介绍。除了“喊话无人机”以外,该中心还展示了十余架形状、大小、功能各异的无人机。

要让这片低空经济“新蓝海”实现“飞得起、管得住、发展好”,建设好“通(信)—导(航)—监(控)—气(象)”体系,气象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为做好低空经济气象保障,江苏省气象局布局“一体(省级)两翼(南京、苏州)”,组建“风掣”技术攻关团队,通过跨行业、跨部门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并组建低空气象联合创新工作室,构建全链条低空气象保障体系。

“低空经济主要关注低空(3千米以下)气象条件,这一区域气象要素变化剧烈,预测难度大。”江苏省气象台高级工程师庄潇然介绍,低空经济更关注微小尺度即时天气变化,为此,省气象局整合全省地面气象站、风廓线雷达、激光雷达、微波辐射计、多波段天气雷达等观测设备,结合无人机探空、探空气球等观测手段,利用气象卫星、高分卫星等观测数据,实现地空天协同,建设气象立体感知网络;搭建微尺度立体气象监测预警技术体系,低空三维气象实况产品垂直分辨率达50米,风切变、湍流耗散率等航危天气智能判识产品响应时间小于1分钟,航线级航危天气临近预警产品水平分辨率达100米,为城市主要航路研制低空三维网格综合气象适飞产品;建设低空经济示范场景,低空气象服务纳入应急救援、海事巡航、交通巡检、血液运输、城市空中交通等应用场景建设,在服务过程中持续积累场景式气象影响阈值条件,构建面向不同行业、不同飞行器的气象影响阈值矩阵,强化气象技术在不同具体场景中的适用性。

此前,由省气象台牵头研发的“微尺度立体气象助力低空飞行服务保障”项目获金砖国家工业创新大赛低空装备产业赛道三等奖、2025低空产业创新大赛专业组二等奖、2025年数据要素×大赛江苏分赛气象服务赛道一等奖。如今,其相关产品已接入省低空服务管理平台,深度融入飞行计划申报、航线规划等各个环节,以气象信息为先导的省级低空飞行气象服务保障模式正在逐步构建。

今年4月10日,在扬州到南京的一次中长程低空物流运输中,临长江附近突发雷暴,依托微尺度立体气象监测预警技术体系,无人机操作人员微调行进路线;当飞行线路上再次出现雷暴,且范围更大,避无可避,操作人员在预报员指导下选择就近备降,确保安全后,再次调整起飞。这一惊心动魄的过程,体现了飞行全流程的交互式动态调度、气象与无人机的深度融合。

先行:通感一体探索更多可能

2024年,南京在全国率先开展无人机跨江飞行气象观测,以浦口试验区为起点,江心洲为终点,飞行区域覆盖老山、长江、夹江等,收集0—1千米梯度气象数据,为南京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低空气象综合观测布局以及飞行气象观测仪器制造等提供科学依据。

以此为基础,南京低空飞行气象保障平台上线,以“秒级响应、精准服务”为目标,集成空域气象感知和飞行气象预报两大核心功能,构建起智能高效的气象服务体系。目前,平台已成功接入南京多个低空飞行服务系统,深度融入海事巡航、跨江飞行、低空文旅等应用场景。

在苏州,气象部门正积极开展低空经济前沿研究,进一步突破技术瓶颈。10月1日,《苏州市低空经济促进条例》正式施行,通过明确气象部门职责,为气象赋能苏州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

“10月15日夜间至16日清晨,苏州出现强对流天气,屏幕上红色标记,代表这一时间段内该站点不具备通航条件。”在太仓民用无人机试飞基地,苏州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沈沛丰向记者介绍正在试运行的苏州市通用航空气象服务平台。

该平台一体集成低空航线适飞指数、风切变预警等产品,打造全市低空飞行气象服务数字底座,巧妙地将气象预报预警转化为点、线、面融合的“红绿灯”,为低空飞行安全保驾护航。

由苏州市气象局牵头,苏州航产、苏州移动等联合参与组建苏州市“5G-A低空气象感知与服务重点实验室”,将气象与低空智慧互联融合,通过联合测试,提高低空飞行气象窗口期预测、无人机机载气象探测、5G通信实时数据回传等能力,探索低空安全基础网“通感算”一体化发展。“理论上来说,搭载有气象探测仪器的每一架无人机,都会成为一个微型气象站,为低空经济发展织就更为细密的气象监测站网。”沈沛丰说。

从城市上空无人机表演的绚烂画面,到节假日高速公路上的声声提醒,再到未来“空中出租车”的蓝图,在这条新兴的“空中航道”上,由微尺度立体气象感知、精准预报预警和场景化服务共同构筑的“智慧天眼”系统,正成为托举这片梦想天空的可靠基石。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者:低空经济网,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dt/4486.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

*
*
选择:

联系我们

QQ客服:1069188086

400电话: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