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镇宁打造“低空经济先导区”

2025年10月,贵州安顺镇宁自治县再次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随着“镇宁低空经济先导区”正式投入运营,这片曾经以黄果树瀑布和布依族文化闻名的土地,正以“低空+能源+文旅”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书写着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从“山水名片”到“天空赛道”,镇宁不仅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深度转型,更在全国低空经济探索中率先破题,为中西部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镇宁样本”。

一、低空经济:从概念到落地的“镇宁速度”

低空经济,是指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核心,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政策支持低空经济发展,将其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然而,如何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实际动能,许多地区仍处于“观望”或“试点”阶段。

镇宁却以“敢为人先”的魄力,率先破局。2023年,镇宁启动低空经济先导区建设,规划总面积达15平方公里,涵盖通用航空机场、无人机测试基地、航空研学中心、低空旅游航线等核心功能区。2024年底,镇宁通用机场正式通航,首批开通了至黄果树、龙宫、西江千户苗寨等热门景区的短途运输航线。2025年“十一”黄金周,镇宁低空旅游航线累计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单日最高航班量达50架次,实现“开门红”。

“以前从贵阳到黄果树要两个多小时车程,现在坐小飞机,40分钟就到了,还能从空中俯瞰喀斯特地貌,太震撼了!”来自广东的游客李先生在体验完低空观光后兴奋地表示。这种“快旅慢游”的新模式,极大提升了游客体验感和区域旅游通达性。

更令人瞩目的是,镇宁并未止步于旅游应用。当地政府联合多家科技企业,打造了西南地区首个“无人机智慧物流示范网络”。目前,无人机已常态化为偏远山区的学校、卫生院配送教材、药品和应急物资。在农业领域,植保无人机、遥感监测无人机广泛应用于精品水果种植,实现精准施肥、病虫害预警,帮助果农每亩年均增收超800元。

“低空经济不是空中楼阁,必须与民生、产业深度融合。”镇宁自治县县长在项目发布会上强调,“我们不仅要让天空‘热闹’起来,更要让低空技术‘落地’生根,服务实体经济。”

二、绿色能源:为低空经济注入“清洁动力”

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稳定、清洁的能源支撑。镇宁在推进低空项目的同时,同步布局新能源产业,形成“能源反哺经济、经济拉动能源”的良性循环。

镇宁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风电和光伏产业。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风电场3座、光伏电站5座,年发电量超8亿千瓦时,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75%以上。

为匹配低空经济的特殊需求,镇宁创新推出“绿色航空能源计划”。在通用机场建设了西南地区首个“风光储一体化”智慧能源站,通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结合储能系统,为机场运营、飞机充电提供100%绿电。同时,配套建设了氢能源制备与加注中心,为未来氢能通航飞机商业化运营做好技术储备。

“我们测算过,一架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完成一次黄果树往返飞行,碳排放仅为传统燃油车的1/10。”镇宁新能源投资公司负责人介绍,“绿色能源+电动航空”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

此外,镇宁还探索“能源+文旅”融合模式。在光伏电站区域,设计了“光伏花海”景观带,将太阳能板与花卉种植结合,打造集科普、观光、摄影于一体的新能源主题公园。每逢节假日,这里都成为亲子家庭的热门打卡地,真正实现了“板上发电、板下观光”。

三、文旅升级:从“看风景”到“飞体验”的跨越

如果说低空经济是引擎,能源是燃料,那么文旅则是镇宁这场变革中最动人的“目的地”。过去,游客到镇宁,大多“白天看山,晚上睡觉”,停留时间短,消费链条短。如今,借助低空经济的东风,镇宁文旅正经历一场“体验革命”。

“低空+文旅”成为核心卖点。除了常规的空中观光,镇宁推出了“低空婚礼”“星空跳伞”“无人机灯光秀”“航空研学营”等多元化产品。在布依族“三月三”歌节期间,无人机编队在夜空中拼出民族图腾和祝福语,吸引数万游客驻足观看;在黄果树瀑布上空,游客可乘坐直升机体验“穿水飞行”,感受“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惊险与壮美。

更深层次的变革在于产业链的延伸。低空项目的落地,带动了航空培训、飞机维修、航材供应等配套产业兴起。镇宁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与企业合作定向培养人才;本地企业转型生产航空模型、飞行服饰等衍生品,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

“以前我们只卖门票,现在能卖‘天空’。”镇宁文旅集团负责人感慨,“一个游客的消费从人均300元提升到2000元以上,停留时间从1天延长到3天。”

与此同时,镇宁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在低空旅游线路设计中,融入布依族古寨、屯堡文化、红色遗址等元素,推出“空中寻根”主题航线。游客在飞行途中,通过AR眼镜即可了解沿途历史故事和民俗风情,实现“科技赋能文化传承”。

四、挑战与未来:镇宁模式的启示

当然,镇宁的探索也面临挑战。空域管理、安全监管、人才培养、基础设施配套等问题仍需持续破解。如何平衡发展与安全、创新与规范,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长期课题。

但不可否认的是,镇宁项目已为全国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第一,因地制宜是关键。 镇宁没有盲目复制沿海模式,而是立足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和能源禀赋,走出一条“山区特色低空路”。

第二,融合发展是路径。 单一产业难以支撑长远发展,唯有推动“低空+能源+文旅+农业+物流”多维融合,才能释放乘数效应。

第三,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并重。 政府在规划、政策、基建上发力,企业则在技术、运营、服务上创新,形成合力。

展望未来,镇宁已制定“低空经济五年行动计划”:到2030年,建成覆盖黔中城市群的低空交通网络,培育5家以上航空科技企业,低空经济年产值突破100亿元,打造“中国低空经济第一县”。

从黄果树的飞瀑到蓝天上的航迹,镇宁正以“向上”的姿态,开拓“向下”的幸福。这片土地证明:即使没有沿海的区位优势,没有大城市的资源集聚,只要敢于创新、善于融合,同样能在新赛道上“飞”出加速度。低空经济的破题,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发展理念的跃迁——当天空不再是界限,发展的想象力便无限广阔。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dt/4421.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

*
*
选择:

联系我们

QQ客服:1069188086

400电话: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