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粮仓”告急!河南无人机变身“空中搬运工”抢收玉米

雨情告急:“中原粮仓”遭遇秋收大考

河南,用不到全国1/16的耕地,产出全国近1/4的粮食,素有“中原粮仓”之称。然而,2025年9月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7倍,多地出现农田渍涝,玉米、水稻、大豆等秋粮作物面临倒伏、发霉、甚至发芽的风险。

“往年这个时候,玉米早就收完了,今年却还在地里泡着。”新乡市获嘉县种粮大户张英望着自家1700亩被雨水浸泡的玉米地,眉头紧锁。由于土壤湿滑松软,普通轮式收割机一进去就陷车,抢收进度严重受阻。

据河南省气象台统计,9月30日至10月5日,全省大部累计降水量超25毫米,局部地区超过100毫米。持续降雨不仅影响收割,更让粮食晾晒成为难题。若不及时烘干,收获的玉米极易霉变,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中原粮仓”告急!河南无人机变身“空中搬运工”抢收玉米(图1)

科技破局:无人机成“空中奇兵”

面对严峻形势,一场由政府主导、科技赋能、多方协同的抢收行动迅速展开。除了调度履带式收割机、改装农机、开放文化广场供农民晾晒外,一个意想不到的“新角色”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植保无人机。

山东菏泽定陶区和郓城县,原本用于喷洒农药的植保无人机,经过加装吊装设备后,摇身一变成为“空中搬运工”。它们在积水的田块上空来回穿梭,将一袋袋已人工或机械收获的玉米从田间吊运至地头的运输车上,解决了“收得出、运不出”的难题。

“每架无人机每天能吊运20亩左右,作业量可达1000亩。”郓城县某农业企业负责人赵鑫介绍,公司飞防队的40余架无人机已全部投入玉米转运任务。当地农业农村部门还开通24小时热线,接受农户预约,科学规划飞行路线,确保抢收效率最大化。

在河南原阳县,1400多架无人机也参与到秋粮抢收中。记者现场测试,无人机从启动、定位、抓取玉米到运回,全程不到一刻钟,飞行距离可达一公里。这种“空中快递”模式,极大缓解了因道路泥泞导致的运粮压力。

“这简直是‘空中奇兵’!”原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婧感慨道,“今年机手特别忙,尤其是现在这个阶段,无人机帮了农民朋友一个大忙。”

装备升级:履带机+改装机齐上阵

无人机的“空中支援”固然亮眼,但地面抢收的主力仍是各类现代化农机。面对湿滑田地,履带式收割机成为“抢收主力军”。

河南省积极调度省内近8000台履带式玉米收割机,并从江苏湖北河北等地引进3000多台,组建742支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在漯河、商丘、周口等地,履带式收割机在泥泞中自如穿梭,争分夺秒抢收玉米。

与此同时,农机改装也成为一大亮点。在周口市,技术人员对传统轮式收割机进行“小轮改大轮、双驱改四驱”,甚至换装三角履带,提升其在湿地块的通过能力。在兰考县,挖掘机的挖斗被改造成铁夹,用于抢收积水地块的花生,效率远超人工。

“灾情越紧急,越考验我们的调度能力。”山东郓城粮好聚农农业服务公司负责人全明礼表示,公司提前检修设备、备足配件,确保农机“不掉链子”,农户早上收的玉米,傍晚就能烘干入库。

全链保障:烘干成“最后一公里”关键

抢收只是第一步,烘干才是确保粮食“颗粒归仓”的关键环节。持续阴雨导致“晾晒难、烘干急”,多地烘干设备24小时满负荷运转。

在南阳新野县新甸铺镇,12家烘干厂累计为农户烘干秋粮1.5万吨;在辉县市,52个粮食烘干点全面启动;在山东武城,移动烘干机以“一天一台”的速度下线驰援灾区。

为提升效率,不少烘干中心采取“轮换烘干”模式,先将稻谷烘干至六至七成,符合收储标准后腾出设备继续作业。山东省费县配备18台(套)烘干设备,日烘干能力达400吨,有效防止玉米霉变。

据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数据,全省已设置2900个粮食烘干中心(点),投入烘干机4959台。河南省财政紧急下达5000万元资金支持抢收抢烘,中央财政也下达4.84亿元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支持包括河南在内的7省开展农机抢收、潮粮烘干等工作。

应急价值凸显:无人机不只是“喷药机”

此次秋粮抢收,无人机从“植保工具”转型为“运输能手”,其在农业应急场景中的价值被充分挖掘。

过去,无人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多集中于播种、施肥、喷药等环节。而此次在积水田块中承担粮食转运任务,展现了其灵活性、高效性和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尤其在传统机械无法进入的区域,无人机成为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力量。

更重要的是,这一模式为未来农业应急体系提供了新思路。在洪涝、山火、地震等灾害中,无人机均可承担物资运输、灾情监测、通信中继等任务。此次“空中搬运工”的成功实践,或将推动农业无人机功能的多元化发展。

政策与服务:多方联动织密“护粮网”

此次抢收行动的成功,离不开政府、企业、农户的紧密协作。

农业农村部成立工作专班,跨省调剂调度履带收割机24.6万余台、移动烘干机2200余台;各地开通“三秋”机收保障热线3223个,确保问题“即接即转即办”;气象部门实时发布天气预警,指导农户抓住降雨间歇抢收;电力部门加强烘干中心供电保障,消除安全隐患。

在河北阜城,一支120余人的“青年党员抢收服务队”深入田间,帮助无劳动力农户人工抢收;在安徽,753个农机应急作业队全部投入使用,开展“南机北援”行动;在河南,村委大院、文化广场等公共场所被开放用于晾晒粮食。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dt/4368.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

*
*
选择:

联系我们

QQ客服:1069188086

400电话: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