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天心区打造无人机织就城市立体治理网

一、五一商圈“空中城管”:40分钟巡航覆盖3公里,80类问题自动识别

五一商圈日均人流量超50万人次,城市管理面临摊贩流动快、违停频发、设施损坏难发现等难题。过去依赖人工巡查,往往“刚走又回”,疲于奔命。

天心区创新部署多个无人机智能机巢,嵌入高楼顶部或市政设施中,外观隐蔽、自动充换电、远程可控。无人机按预设航线每日早晚高峰及夜间自动起飞,单次巡航40分钟可覆盖3公里半径,相当于10名城管队员的巡查范围。

更关键的是其背后的AI识别引擎。平台训练了超百万张城市图像数据,可精准识别包括占道经营、乱堆物料、共享单车淤积、井盖缺失、广告破损、违规施工等80余种城市管理事件,识别准确率达92%以上。所有事件自动生成结构化工单,直连“智慧天心”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实现“发现—派单—处置—反馈”闭环。

“以前靠腿跑、靠眼看,现在靠‘天眼’和算法。”坡子街街道办负责人表示,“问题处置从‘被动接诉’变为‘主动发现’,群众投诉量下降近四成。”

长沙天心区打造无人机织就城市立体治理网(图1)

图片来源:图片由Ai生成

二、湘江20公里“三维防溺水网”:空地水协同守护生命安全

湘江穿城而过,天心区段岸线长达20公里,亲水平台多、暑期戏水人群密集,防溺水压力巨大。传统依靠警示牌和人工巡逻,存在盲区大、响应慢等问题。

天心区率先构建“无人机 + 地面巡逻 + 沿岸监控”三位一体防溺水体系:

  • 空中:无人机搭载高清变焦镜头与AI行为识别模型,可自动识别“下水”“奔跑近水”“长时间滞留岸边”等高危行为;
  • 地面:巡逻队员佩戴智能终端,实时接收预警信息,5分钟内抵达现场;
  • 岸线:200余个高清摄像头与智能广播系统联动,实现语音劝离与视频取证。

今年7月,一名少年在猴子石大桥下游野泳,无人机第一时间发现并喊话:“同学请注意,此处水流湍急,请立即上岸!”同时通知附近救生员前往。少年迅速上岸,避免了一场悲剧。

整个暑期,该系统累计飞行超600架次,劝阻危险行为17起,重点水域实现“零事故”。市民李女士感慨:“看到天上飞着无人机,心里踏实多了。”

三、山林火情“秒级预警”:热成像无人机效率超人工10倍

天心区南部毗邻生态绿心,山林面积广、植被茂密,秋冬干燥季节防火任务艰巨。传统靠护林员徒步巡查,不仅耗时耗力,且难以发现早期阴燃火点。

如今,配备红外热成像仪的无人机成为“夜视火眼”。即使在浓烟或夜间,也能通过温度异常精准定位火源。一次夜间巡检,无人机在暮云某山坳发现一处枯草堆内部温度达80℃,虽无明火,但系统判定为高风险隐患,立即告警。消防队员赶赴后确认为未熄灭的烟头引燃,及时扑灭。

据测算,单架热成像无人机30分钟可完成5平方公里山林扫描,而同等区域人工巡查需5人耗时6小时以上,效率提升超10倍,且安全性更高。2024年防火期,天心区实现山林“零火情”。

四、政企协同+数据融合:打造可扩展的低空智联底座

天心区的突破,不仅在于技术应用,更在于机制创新。区政府联合本地低空科技企业,采用“政府主导、企业运营、数据共享”模式,共建低空智联数字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打通公安“天网”、城管、应急、水利、文旅等多部门数据,实现“一机多用、一数多享”。

例如,一次商圈巡航任务中,无人机既完成市容监管,又同步采集人流热力图供文旅部门分析;一次江岸飞行,既防溺水,又监测水质漂浮物。资源复用,成本降低,效能倍增。

此外,平台预留接口,未来可接入物流配送、医疗急救、大型活动安保等新场景,为低空经济发展预留空间。

五、中心城区治理新范式:从“看得见”到“管得好”

作为高度城市化的中心城区,天心区的探索证明:低空技术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的“关键一招”。它让管理者“看得更清、判得更准、动得更快”,也让市民感受到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的城市环境。

专家指出,天心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三个融合”:

  • 空域与地面融合:打破治理维度壁垒;
  • 技术与业务融合:聚焦真实痛点而非炫技;
  • 政府与市场融合:激发社会创新活力。

目前,该模式已被纳入长沙市“智慧城市2.0”建设重点案例,有望在全市推广。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changsha/4684.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

*
*
选择:

联系我们

QQ客服:1069188086

400电话: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