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也会“踢球”?上海上演未来版空中世界杯
一、什么是无人机足球?一场“空中F1+电竞+传统足球”的融合秀
无人机足球(Drone Soccer),又称“球形无人机对抗赛”,起源于韩国,近年来在全球青少年科技教育领域迅速走红。每支队伍由3–5名飞手组成,操控直径约30厘米、包裹在轻质泡沫球壳内的竞速无人机。这些无人机装有LED灯带,在高速飞行中闪烁出鲜明队色,如同夜空中疾驰的流星。
比赛在一个高5米、宽10米的金属笼网球场内进行,两端设有圆形球门。目标很简单:像踢足球一样,用无人机将一颗标准“电子球”撞入对方球门得分。但过程却极其复杂——既要高速突防,又要规避碰撞;既要个人操作精准,又需团队战术配合;稍有不慎,无人机便会因撞击失控坠落,需由替补队员紧急换机上场。
“它结合了传统体育的对抗性、电子竞技的策略性,以及航空科技的操作门槛。”本次赛事技术总监李哲介绍,“一场高水平对决,堪比空中F1赛车+MOBA游戏+五人制足球的混合体。”
正因如此,无人机足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未来STEM教育推荐项目”,也被多国纳入中小学课外课程。在中国,深圳、成都、杭州等地已有上百所中小学开设无人机足球社团,部分高校更将其纳入“智能无人系统”专业实践课。

二、为何在上海?中国低空生态为赛事落地提供沃土
选择上海作为首届国际A类无人机足球世锦赛举办地,并非偶然。近年来,上海在低空经济领域持续发力:2024年出台《上海市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支持“低空文体旅融合发展”;临港新片区则建成全国首个“低空智能竞技测试场”,配备5G-A通感一体网络、毫米波雷达、AI裁判系统等基础设施。
更重要的是,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无人机产业链。大疆、道通、极飞等企业不仅主导消费级市场,也在竞速、教育、竞技类无人机领域快速布局。本次赛事中,超过70%的参赛队伍使用中国制造的飞控系统或整机设备。“中国不仅是制造大国,正成为低空文化输出的策源地。”一位韩国教练坦言。
而对普通市民而言,这场赛事也带来了“看得见的改变”。赛事期间,上海科技馆同步推出“无人机足球体验周”,吸引超2万名青少年参与;浦东新区多所中学组织学生观赛并开展“设计我的第一架足球无人机”创意工坊;本地企业还联合推出“无人机足球进社区”公益计划,向郊区学校捐赠训练设备。
“以前觉得无人机就是航拍,现在孩子回家说要组队打‘空中足球’,我们全家都去现场看了比赛,太震撼了!”一位带着儿子观赛的家长感慨道。
三、不止于比赛:无人机足球正在重塑青少年成长路径
无人机足球的魅力,远不止于竞技本身。它本质上是一门“跨学科实践课”——涉及空气动力学、编程控制、电路组装、战术分析甚至心理抗压能力。
在深圳某重点中学,无人机足球社成员小林原本是“沉迷游戏”的问题学生,但在加入社团后,他开始主动学习Python编程、研究电机扭矩、调试飞控参数,还在市级比赛中带队夺冠。“现在他目标是考北航的无人系统工程专业。”班主任说。
类似故事在全国不断上演。教育部2025年《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白皮书》指出,以无人机足球为代表的“具身智能竞技项目”,能有效提升青少年的空间感知力、手眼协调能力和团队领导力,是“双减”背景下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职业路径的拓展。随着低空经济爆发,无人机飞手、测试工程师、赛事裁判、内容解说等新职业涌现。本次世锦赛中国代表队中,就有两名队员来自职业院校“低空应用技术”专业。“我们不是在玩玩具,是在为未来就业练真本事。”一位19岁的选手说。
四、从上海出发:低空体育或成中国文化“新名片”
本届赛事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在全球低空文化话语权争夺中迈出关键一步。过去,无人机竞速、FPV穿越等赛事多由欧美主导;如今,由中国推动的无人机足球,凭借规则清晰、观赏性强、安全性高、适合校园推广等优势,正赢得国际认可。
据悉,国际航空联合会已计划将无人机足球纳入2027年世界航空运动会正式项目。而中国科协、教育部、体育总局也正联合推进“全国青少年无人机足球联赛”,预计2026年覆盖30个省市。
可以预见,未来几年,“无人机足球”将成为继乒乓球、跳水之后,又一张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体育”名片。它不仅展示中国智造的实力,更传递一种理念:科技不应高高在上,而应融入生活、激发兴趣、成就梦想。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4623.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