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安全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一、低空“交通事故”频发,安全警钟长鸣

今年7月,内蒙古一架观光飞机因机械故障导致3人受伤;去年12月,湖北荆州一架大型固定翼无人机测试失控撞向构筑物起火;同月,艺术家蔡国强在福建泉州的无人机烟花秀中,大量无人机突然坠落……这些事件虽未造成大规模伤亡,却一次次将公众目光引向低空安全的脆弱性。

而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2025年长春航展预演期间,两架小鹏汇天eVTOL在双机编队演练中因“飞行间距不足”发生接触,其中一架着陆时起火。尽管现场无人员伤亡,但事故暴露出一个核心问题:当多架飞行器在同一空域密集运行时,缺乏统一、智能、可执行的“空中交规”,极易引发碰撞风险。

这并非孤例。据中国民航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国实名登记无人机已突破272.6万架,累计飞行时间达2447万小时,同比增长149%。在深圳,仅城市内就有309条无人机物流航线常态化运营。可以预见,未来低空将呈现“万机齐飞”的景象——直升机、eVTOL、物流无人机、巡检机、娱乐机共存于1000米以下空域。若无有效协同机制,低空“堵车”甚至“追尾”将成为常态。

低空安全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图1)


二、复杂气象:低空飞行的“隐形杀手”

如果说飞行器碰撞是“看得见的风险”,那么复杂气象则是“看不见的威胁”。低空空域紧贴地面,受地形、建筑、热岛效应等影响显著,气象条件瞬息万变。强风、湍流、低能见度、雷暴、电磁干扰等都可能在短时间内导致飞行器失控。

以2024年泉州无人机集体坠落事件为例,事后调查发现,事发当天沿海区域突发局部强对流天气,导致部分无人机GPS信号失锁、姿态控制系统紊乱,最终失控坠海。类似情况在山区、城市峡谷、高压线附近尤为常见。

更严峻的是,当前多数消费级和部分工业级无人机缺乏对极端气象的实时感知与自主决策能力。即便取得适航认证的飞行器,在复杂环境中仍存在风险。正如正曜智控CEO冯杨所言:“取证不等于万无一失。飞行器在真实世界中的表现,远比实验室复杂。”

因此,提升飞行器在复杂气象下的鲁棒性(robustness),成为技术攻关的重点。例如,通过融合雷达、5G-A通信、光电传感与AI大模型,构建“飞行状态画像”,实现对异常震动、气流扰动、信号衰减的毫秒级预警;或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在虚拟环境中模拟千种气象场景,提前训练飞行器的应急响应策略。


三、防控之道:从“交规”到“大脑”,构建低空安全网

面对双重风险,单靠飞行器自身技术升级远远不够。低空安全必须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法规—技术—平台—人员”四大支柱。

其一,制定“低空交规”,明确飞行边界。
2024年9月,苏州在全国率先出台地方性《低空空中交通规则》,明确飞行高度、间距、申报流程等要求;2025年,杭州推出《低空飞行共同约定》,聚焦600米以下空域,对水平、垂直、前后间距进行量化评估。这些探索为全国提供了范本。未来,国家层面亟需出台统一标准,划定禁飞区、限飞区、通航走廊,并强制飞行器接入监管平台。

其二,建设“低空大脑”,实现智能管控。
苏州低空服务监管平台已集成97个AI算法模型,可实时监测超1万小时飞行数据;杭州则依托数字经济优势,推出“悟穹”垂域大模型,能智能推演飞行轨迹、识别“黑飞”意图。这类平台如同低空的“交警+红绿灯+导航系统”,通过通感一体、卫星定位、雷达探测等技术,构建全域感知、动态调度、风险预警的智能网络。

其三,严控“飞手”资质,杜绝人为失误。
航空安全统计显示,70%-80%的事故源于人为操作失误。在低空领域,这一比例同样不容忽视。目前全国持证无人机操控员已达33.7万人,但仍有大量“黑飞”者无证上岗。杭州、上海等地已开展专项整治,对未报备、未注册、超高飞行等行为依法查处。未来应推动“飞手驾照”制度全覆盖,并纳入信用管理体系。

其四,强化基础设施,打造安全底座。
杭州已建成4处区域型无人机公共起降场、771个末端起降点,并探索数字化运维——包括电池换电、货物分拣、人员调度等。这些设施不仅是物理节点,更是安全闭环的关键环节。同时,华东智能无人系统试验测试认证基地在建德落地,将为飞行器提供全流程验证服务,从源头降低风险。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4621.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

*
*
选择:

联系我们

QQ客服:1069188086

400电话: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