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已形成1400家整机企业的集聚格局

2025年的初秋,中国低空经济正式从“概念热”迈向“产业爆”:苏州直升机跨省接驳只需30分钟,深圳龙华外卖无人机一年送出18.4万单,北京延庆111家低空技术企业围出“空中中关村”……当政策、资本、场景、技术四股力量同时按下“起飞键”,一个万亿级新赛道正在普通人头顶1000米的高度快速铺开。

低空经济已形成1400家整机企业的集聚格局(图1)

一、政策开闸:从“一纸规划”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1年2月,《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把“低空经济”写进国家顶层设计;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其与生物制造、商业航天并列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提“打造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三年三级跳,空域改革、财政贴息、地方产业基金同步落地,低空空域从“军事禁区”变成“新质生产力主战场”。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近30个省份出台专项方案:广东立下3000亿元产业规模军令状,浙江要建“环杭州湾临空经济带”,山西用21条措施砸钱砸场景,苏州干脆把直升机航线修进了上海浦东机场。政策密度之高、扶持力度之大,堪比2010年前后的移动互联网。

二、产业聚变:1400家整机企业“组团”升空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低空装备整机企业约1400家,备案产品2822种、在研吨级无人机近30款、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70种,产业集聚格局初步形成。
它们大致分成三派:

  • “无人机派”——以大疆、美团、顺丰为龙头,主打物流、巡检、植保;
  • “eVTOL派”——以亿航、峰飞、沃兰特为代表,对标城市空中交通;
  • “通航派”——以中航通飞、山河智能为底子,深耕直升机、固定翼。
    在深圳龙华,美团投建了全国首个物流无人机整机工厂,一分钟可下线一架“送外卖的飞行器”;在余杭未来科技城,围绕飞控、图传、氢电混动,100多家配套企业把写字楼变成了“垂直起降场”。一条“研发—制造—检测—适航—运营”全链条,正在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圈多点成势。

三、场景革命:当“低空+”嵌入24小时生活

政策、资本、技术最终都要回答一个问题:和我有什么关系?答案藏在越来越密的航迹里。

  • 07:00 跨省通勤
    苏州昆山航站楼,直升机30分钟直达上海浦东,算上接驳全程1小时,票价1600元,比打车过跨海大桥还快40分钟,“打飞的”第一次有了性价比。
  • 10:30 景区闪送
    深圳世界之窗,游客扫码下单,无人机3分钟把纪念衫送到手;外卖平台统计,无人机平均配送时长12分钟,比陆运缩短一半。
  • 14:00 农林植保
    河南周口200万亩玉米地上空,800架植保无人机一天完成病虫害防治,人工效率提升60倍,农药减量20%。
  • 18:00 高峰急救
    北京延庆,无人机搭载AED自动除颤仪,5分钟飞抵高速拥堵点,比120救护车快3倍,已为6名心脏骤停患者赢得“黄金4分钟”。
  • 22:00 城市巡检
    广州珠江新城,5G-A通感一体无人机夜间巡查高楼幕墙,30分钟完成以往4小时的人工巡检,火情识别准确率达98%。
    当“低空+交通”“低空+物流”“低空+应急”“低空+文旅”同时开花,一条“1000米高度的城市快速路”已现雏形。

四、技术底座:5G+北斗+AI把“空域”变成“智域”

低空经济不是简单“放飞机”,而是把空域数字化、航道算法化、飞行网联化。

  • 天上:北斗地基增强站4400座,全国厘米级定位覆盖;
  • 地上:18个省份建成5G-A通感一体化试验网,无人机实时回传4K图像,延迟低于20毫秒;
  • 云上:AI算法自动规划航线,城市级数字孪生把楼宇、电线、气象数据同步到飞行员头盔。
    有了这套“天地一体”操作系统,才可能在人口稠密区实现“30秒一架次”的高频起降,让“空中出租车”像网约车一样随叫随到。

五、资本狂飙:从“卖天”到“上市潮”

2024年底,广州城投以9.24亿元拍出30年低空经营权,被业内戏称“官方卖天”;2025年2月,四川、湖北、义乌三省在同一周成立省级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公司,国资直接下场“造机场、买飞机、做运营”。
一级市场同样火热:仅2025年上半年,国内eVTOL领域融资额突破120亿元,亿航、峰飞先后登陆纳斯达克、科创板,诞生首批“低空独角兽”。据民航局预测,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5年有望到3.5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新能源汽车”。

六、风险与瓶颈:不是“想飞就飞”

  • 空域管理:低空空域分类标准、动态释放机制仍在试点,跨省飞行需多方审批,“飞一趟签三份表”时有发生;
  • 适航认证:eVTOL全球尚无统一标准,国内适航条款一边摸索一边更新,企业取证周期动辄3—5年;
  • 安全焦虑:城市上空300米一旦“炸机”,后果比汽车追尾严重得多,公众对噪声、隐私、坠落的容忍度极低;
  • 商业模式:跨省“打飞的”1600元/位,单日上座率不足四成,规模运营仍在“烧钱换习惯”阶段。
    政策、技术、市场三重窗口期叠加,意味着谁先解决安全与成本,谁就能成为“低空版特斯拉”。

七、未来展望:2025,低空经济“分水岭”

业内普遍把2025年视为“低空应用元年”:

  • 政策端,《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总体方案》将完成三级节点全覆盖;
  • 产业端,首批国产吨级货运无人机、eVTOL有望拿到适航证,从“试飞”进入“商飞”;
  • 消费端,全国将开通超过1000条常态化低空物流航线,50个城市试点“空中出租车”,无人机配送订单或突破1亿单。
    当整机企业从1400家裂变到2000家,当“打飞的”票价被打到高铁水平,当每个小区屋顶都竖起“无人机停机坪”,低空经济将不再是新闻里的“高精尖”,而是像快递、网约车一样,成为城市生活的“水电煤”。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4248.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

*
*
选择:

联系我们

QQ客服:1069188086

400电话: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