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浙商低空经济合作周开幕

9月19日,为期三天的“2025浙商低空经济合作周”在建德航空小镇开幕,政府、企业、资本、学界四方齐聚一堂,只为回答一个问题:低空经济到底怎么“飞”进普通人的日子?又凭什么成为浙江下一个万亿级“蓄水池”?

2025浙商低空经济合作周开幕(图1)

一、从“山水秘境”到“低空特区”:一座小城的20年伏笔 “建德‘打开门’就是长三角。”建德市市长王新锋在开幕式上的这句话,底气十足。很多人第一次听说建德,是因为千岛湖;如今,它因5700平方公里华东最大单块低空空域再度出圈。早在2006年,建德就拿到浙江首张A类民用机场许可证,比省内兄弟城市提前十年布局低空。如今,这里已集聚全省低空服务系统指挥中心、华东智能无人系统试验测试认证基地,39条低空航线、6条短途运输航班常态化运行,一条“空中天目山—千岛湖—黄山”低空旅游线,周末上座率超过85%。更关键的是,建德把“空域”变成了“场景”:华奕无人直升机拿下国内首张特殊适航证,已中标全国20个省市应急救援平台中的11个;航空小镇里,一架架工业级无人机从装配线下线,直接飞往长三角各地的电力巡检、消防救灾、河川测绘现场。政府还掏出“真金白银”:市级2亿元低空经济综合基金+30亿元杭实集团母基金,让“技术—场景—资本”第一次在同一座小城完成闭环。正如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金炳雄所言,“从前的山水秘境,正成为孕育新经济的逐梦空间”。二、无人机送外卖、送血液、送备件:低空经济就在你我身边 很多人以为“低空经济”遥不可及,其实它早已嵌入日常。合作周现场,丰翼科技(顺丰旗下)展示了一张“粤港澳大湾区1-3小时低空物流网”动态图:深圳南山—珠海横琴,跨海直线距离35公里,货车地面通勤至少2小时,无人机只需26分钟,单程成本降到每公里0.9元。目前,这条航线日均航班量突破100架次,运送文件、鲜花、海鲜,甚至移植器官。把目光拉回浙江,场景同样丰富:

  • 7月24日,迅蚁科技在余杭鸬鸟镇完成5公里山区无人机外卖配送,全程7分钟,比骑手下山快4倍;
  • 浙大邵逸夫医院与杭州启飞智能合作,开通“无人机送血液”专线,急救用血从医院本部到滨江院区,15分钟即到,比地面运输节省一半时间;
  • 宁波舟山港,5G+无人机对42平方公里港区进行“空中巡检”,集装箱错位、危化品泄露隐患识别率提升60%,每年为港口省下人力成本超2000万元。

一句话,低空经济不是“造飞机”,而是“造生活”——它让快递更快、让救援更及时、让城市治理更“耳聪目明”。三、从“输血”到“造血”:浙商资本的新打法 “技术可以一鸣惊人,场景可以厚积薄发,但如果没有资本‘耐心’,低空经济永远只能‘低空飞行’。”浙商银行董事长陆建强在合作周投融资圆桌上的发言,赢得掌声。面对轻资产、长周期、高不确定性的低空项目,传统信贷模式“看不懂、不敢贷”。浙商银行给出的答案是“风险共担+长周期陪伴”:对大年科技集团,以“科创共担场景”批复100万元授信,并引入担保公司分担40%风险;对大学生创业项目“启飞智能”,则通过“人才授信”给予500万元额度,利率低于基准20%,并配套外汇结算服务,帮助企业把无人机卖到东南亚。更大体量的“耐心资本”正在路上:

  • 杭实集团联合建德发起30亿元低空母基金,首期封闭10亿元,已锁定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整机、氢能无人机、空管系统三大赛道;
  • 浙商证券测算,国内低空经济规模2035年有望达3.5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浙江数字经济”
  • 合作周现场发布的“2025低空经济TOP100”榜单中,浙商背景企业占比38%,涵盖整机制造、核心零部件、运营服务、空管系统全链条,一条“浙商系”低空生态圈已现雏形。

四、传统企业“换道超车”:一个电力老板的“四步突围法” “我是做电力装备的,三年前连螺旋桨都没摸过,现在却让无人机载着红外云台巡检高压线,你说魔幻不魔幻?”宁波翼新智能董事长吴昌永在分享环节,用自身经历给“看不懂”低空经济的传统老板们打了样。他的“四步突围法”也被合作周官方公众号置顶:

  1. 盘家底:把公司闲置的3万平方米厂房改造成无人机复合材料车间,节省新建成本60%;
  2. 选场景:放弃“大而全”,专攻“电网巡检+应急救援”两个高付费意愿领域;
  3. 小步跑:用“最小可行产品”策略,先做50架试点,单架成本从180万元降到92万元;
  4. 快迭代:与宁波供电公司共建“数据回流”机制,无人机每次巡检回传超过200G图像,三个月算法升级两次,缺陷识别率从73%提升到91%,客户直接追加3000万元订单。

吴昌永总结,“低空经济不是颠覆谁,而是让所有行业重新做一遍”。五、省长两个月两调研:政策“靴子”如何落地? “低空经济不能一哄而上,必须系好安全带再起飞。”浙江省省长刘捷7月24日在杭州专题调研时强调。仅隔半月,省委书记王浩又赴绍兴越城区检查低空产业集群建设。高层密集调研背后,是浙江政策“靴子”的加速落地:

  • 空域管理:率先在全国试点“动态释放”机制,把900米以下空域切成“数字网格”,企业线上申请航线,系统秒级批复,审批时间从15天缩短到2小时;
  • 标准先行:发布《浙江省低空基础设施白皮书》,统一无人机起降点、充电柜、通信基站建设标准,未来三年全省将新建275个无人机起降点,实现“县县有航站、乡乡有起降点”;
  • 人才储备:实施“百万通航飞行员”计划,把无人机驾照纳入“技能浙江”补贴目录,考照最高补贴6000元,目前已有3.2万人拿证;
  • 产业补贴:对新建eVTOL整机项目,按固定资产投入30%给予补助,最高1亿元;对开通低空物流航线,年飞行超过1000架次,每架次补贴50元。

六、挑战与展望:让“低空”成为“富民”新赛道 合作周闭幕当天,主办方宣布“浙商低空经济合作周”永久落户建德,并成立长三角低空经济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南京、合肥、杭州四城共同签署《建德宣言》,约定在空域共享、标准共建、产业基金互投、应急联动等方面率先突破。但热闹背后,挑战依旧:

  • 安全:全国每年因“黑飞”导致的民航航班避让事件超过300起,亟需建立“空地一体”监管体系;
  • 成本:eVTOL单机售价仍高达千万元,电池循环寿命仅1500次,距离大众消费仍有距离;
  • 公众接受度:无人机噪音、隐私泄露、高空坠物等问题频发,需要更透明、可追溯的数据安全方案;
  • 区域不平衡:浙西南山区空域广阔却基础设施薄弱,如何让“低空红利”从沿海走向内陆,是未来政策发力重点。

“让低空经济成为共同富裕的‘新赛道’,关键要让每个老百姓都能‘看得见、坐得上、用得起’。”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吴骏毅在合作周尾声的这句话,或许是对2025浙商低空经济合作周最贴切的注脚。下一步,浙江的目标是:到2027年,全省低空经济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建成“空中一小时交通圈”,让“打飞的”上班像叫网约车一样平常。届时,当你在建德千岛湖畔喝着啤酒,看着无人机把冰镇小龙虾送到桌前,请记住——这背后,是浙商又一次“敢为人先”的集体奔赴,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低空”之上写下的全新注脚。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4206.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

*
*
选择:

联系我们

QQ客服:1069188086

400电话: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