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暴雨:载重无人机精准投送,5吨物资直达灾区
7 月 26 日起,北京遭遇强暴雨袭击,密云水库出现历史最大洪峰,北部山区成为重灾区。在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中,直升机、通信无人机、大型载重无人机等低空装备组成 “空中救援队”,用 30 余小时飞行、转移近百人、运送 5 吨物资的实战表现,展现了低空经济在应急救援领域的核心价值。
一、直升机救援:复杂环境下的 “生命摆渡”
北京警航总队的 3 架大型警用直升机,成为此次山区救援的 “主力军”。在 7 月 28 日至 29 日的救援行动中,它们面临的是 “能见度低、障碍物多、地形复杂” 的三重挑战:山区持续降雨导致能见度不足 1 公里,高压线和山体形成密集障碍,部分受灾区域被洪水切割成 “孤岛”,没有合适的降落场地。机组人员通过 “低高度悬停、单轮悬停” 等精准操作,配合机载绞车、救援担架等装备完成救援。例如在密云某被困村落,直升机在距地面仅 5 米的高度悬停,救援人员通过绞车降至屋顶,将 80 岁高龄的老人和婴幼儿逐一转移至机舱;针对临产孕妇等特殊群体,机组提前协调地面救护车在临时停机坪待命,实现 “空中转运 — 地面救治” 的无缝衔接。两天内,3 架直升机累计飞行 30 余架次,安全转移群众近 100 人,其中包含 80 岁以上老人 40 余人、婴幼儿 10 人、临产孕妇 2 人,空投的矿泉水、药品等物资达 5 吨。这种救援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 “突破地面交通限制”。传统救援车辆在暴雨引发的山洪、滑坡面前几乎瘫痪,而直升机的垂直起降能力使其能直接抵达受灾核心区,将救援响应时间从 “天级” 压缩至 “小时级”,这在危重症人员转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通信无人机:断网区域的 “空中基站”
当暴雨冲毁地面通信线路,密云、怀柔多个村镇陷入 “信息孤岛” 时,应急通信无人机成为重建联络的 “关键先生”。7 月 27 日,河南移动网络部操作的 FS100 无人机,在雨雾间隙升空,以 108 公里 / 小时的速度巡航,为 4 个失联村镇提供了持续 1 个多小时的临时通信服务,使被困群众能与外界取得联系,也让救援指挥部掌握了灾区实时情况。应急管理部调派的 6 架固定翼、复合翼通信无人机则发挥了 “广覆盖” 优势。它们搭载卫星链路模块,能在 6 小时内搭建起空中通信公专网,覆盖半径达 5 公里,支持语音通话、短信发送和应急指挥数据传输。在河北保定某受灾乡镇,这种临时通信网络帮助救援人员协调物资调配,避免了重复投送和资源浪费。通信无人机的价值不仅在于 “快速恢复信号”,更在于 “动态覆盖”。与地面基站相比,无人机可根据灾情变化调整飞行区域,在山体滑坡等新灾点出现时迅速补位,这种灵活性使其成为极端天气下通信保障的首选方案。
三、载重无人机:精准投送的 “空中运输车”
在道路中断的山区,大型载重无人机承担起 “最后一公里” 物资投送任务。中国安能救援人员操作的大型载重无人机,单次可搭载 260 公斤物资,中型无人机则负责 40 公斤级别的精准投送,两者配合向 21 个物资点运送了食品、救生衣等必需品。这种投送模式的优势体现在 “精准与高效”。例如在怀柔区琉璃庙镇,无人机通过预先规划的航线,避开高压线等障碍,将救生衣准确投送至被洪水围困的屋顶;针对分散的被困点,多架无人机协同作业,在 2 小时内完成了传统车辆一天才能完成的投送量。对于药品等急需物资,无人机还能实现 “点对点” 直达,避免了中间环节的延误。与直升机相比,载重无人机更适合 “小规模、多批次” 投送,且运营成本更低、受天气影响更小,在持续降雨天气中保持了稳定的作业能力,成为直升机救援的重要补充。
四、低空救援体系化:从 “单一装备” 到 “协同作战”
北京暴雨中的低空救援,并非各类装备的简单叠加,而是形成了 “直升机主力救援 + 通信无人机保障联络 + 载重无人机补充投送” 的协同体系。这种体系化作战展现出三大特点:
(一)层级响应
根据灾情紧急程度分级调配装备 —— 直升机优先转运危重症人员,通信无人机保障信息畅通,载重无人机跟进物资补给,形成 “生命救援 — 联络重建 — 生活保障” 的完整链条。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3769.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