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省12城低空平台全景图:长三角珠三角谁占先机?
2025年6月以来,全国低空经济迎来平台建设"大爆发"。广东、湖北、江苏、天津、广西、北京等6省市密集上线低空飞行服务平台,12个重点城市加入这场"空中新基建"竞速赛。在这场关乎万亿级产业布局的争夺中,长三角与珠三角两大经济引擎的差异化发展路径逐渐清晰。
珠三角:政策+产业链的"双轮驱动"
广东省作为首个全省域推进低空经济的省份,其6月30日上线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最具代表性。该平台不仅整合空域数据、飞行服务等基础功能,更依托大疆、亿航等本土龙头企业,构建"研发-制造-运营"全链条生态。深圳率先将无人机物流配送纳入城市交通体系,广州则通过海格通信"天腾"平台实现飞行审批效率提升90%。
值得注意的是,珠三角的"先发优势"来自顶层设计。2023年《广东省低空经济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智慧天空"建设目标,配套200亿元产业基金,形成"平台建设-场景开放-资本加持"的闭环。
长三角:一体化协同的"矩阵攻势"
长三角地区虽未实现省级平台统一,但各城市特色鲜明:
南京 上线全国首个保障5万架次/天飞行能力的服务平台,重点布局城市治理场景;
绍兴越城 以"先飞区"试点突破空域监管瓶颈,吸引纵横股份、大疆创新建立生产基地;
无锡 依托国家物联网示范区优势,打造低空数据交换枢纽。
这种"多点开花"的模式背后,是长三角城市群产业互补的天然优势。中国信通院专家指出:"南京的交通管控、绍兴的制造基地、杭州的数字经济,正在自发形成区域协同网络。"
决胜关键:标准统一与场景落地
当前两大区域均面临挑战:珠三角虽产业链完备,但空域资源紧张;长三角虽空间广阔,但跨省协调成本较高。中国低空经济联盟执行理事长罗军强调:"未来3年,谁能在低空通信协议、空域编码等标准制定上取得话语权,谁就能赢得主导权。"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7月,长三角已落地18个低空经济重大项目(总投资超300亿元),珠三角则聚集全国60%的工业无人机企业。这场竞赛或许没有输家——当长三角的制造能力遇上珠三角的应用场景,中国低空经济的"双引擎"格局正在成形。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开拓者,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3606.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