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首批“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招生

2025年,中国高校首批“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正式招生,这一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已被纳入国家发展的重要议程。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发改委也正式设立了“低空司”,标志着低空经济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积极布局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高校首批“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招生(图1)

一、首批招生高校及专业设置

首批开设“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的高校共有6所,分别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这些高校均为“双一流”高校,具备深厚的专业基础和强大的师资力量。该专业属于工学门类,专业类为交叉工程类,修业年限为4年,毕业生将被授予工学学位。根据教育部的计划,这6所高校2025年计划招生共计360人

。各高校在专业建设上各有侧重。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由无人系统研究院牵头,联合多个学院共同建设,涵盖飞行器设计、智能控制、通信导航等多个维度。西北工业大学则依托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等一级学科,重点研究低空基础设施、低空航空器和低空运行与保障等关键科学技术。

二、低空经济的发展与人才需求

低空经济的崛起为社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低空空域的逐步开放,无人物流、低空载人交通、环境监测等应用场景不断涌现。低空经济不仅催生了技术变革,还推动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带动了电池、数据、服务等领域的创新。然而,这一新兴产业也面临着人才短缺的挑战。据测算,我国无人机操控员岗位的就业人才缺口高达100万人。除了操控员,低空经济在国防、物流、农业、交通等领域的应用,也需要大量具备跨学科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高校开设“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正是为了补齐低空经济人才短板。通过培养具备低空空域管理、飞行器设计、系统集成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将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三、专业特色与培养模式

首批招生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具有鲜明的特色。这些专业大多采用跨学科、多学院协同的培养模式。例如,北京邮电大学采用跨学院办学模式,打破学院边界,探索交叉工程类拔尖人才的新型培养机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则侧重于通用航空特色,构建了“空域设计、智能载具、运行管控、法规经济”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并与多家行业头部企业深度合作,建立项目式实习基地。各高校还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华东管理局联合申请并获批低空飞行服务专业人员基础培训机构资质,面向师生开展无人机操作执照培训,构建“学历+执照”一体化人才培养新范式。。

四、未来展望

随着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产业规模预计在2025年突破1.5万亿元。首批“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招生,不仅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职业前景。毕业生可以在低空有人/无人飞行器相关院所、低空产业企业从事研发、制造、运营等工作,也可以在低空管理政府机构参与管理与规划。

高校在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布局,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搭建等。但与此同时,这也是高校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机遇。未来,随着更多高校加入低空技术领域的布局,低空经济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3013.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

*
*
选择:

联系我们

QQ客服:1069188086

邮件:dikongjingj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