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在哪儿飞?他们为低空经济绘制“空中廊道”

无人机在哪儿飞?他们为低空经济绘制“空中廊道”(图1)

上海黄浦区的天际线之间,无人机正沿着一条隐形的 “空中走廊” 穿梭。这条由三维坐标和算法构建的通道,将城市空域划分为政务执法层、公共服务层和社会经济活动层,不同高度的飞行器各行其道,宛如天空中的立交桥。这并非科幻场景,而是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的缩影。随着政策推动和技术进步,无人机的 “飞行地图” 正在重塑城市空间,为万亿级市场开辟新赛道。

一、从 “自由翱翔” 到 “有序飞行”:低空经济的底层逻辑

低空经济是以低空空域(通常指 1000 米以下,特殊区域可延伸至 3000 米)为依托,以有人 / 无人驾驶航空器为载体,融合制造、物流、旅游等多产业的综合性经济形态。2021 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国家规划;2024 年《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实施,标志着行业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 5059.5 亿元,预计 2026 年突破万亿,2035 年将达 3.5 万亿元。


然而,低空经济的核心挑战在于空域资源的有限性。如同地面交通需要道路规划,无人机飞行也需 “空中廊道”。上海测绘院团队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将城市空域划分为 120 米、300 米、1000 米等不同功能层,物流无人机、载人飞行器、巡检设备各循其道。这种 “垂直分层 + 水平网格” 的管理模式,既保障了安全,又释放了空域潜力。

二、无人机飞行的 “规则手册”:从禁飞区到适飞空域

根据大疆 GEO 系统和多地管理规定,无人机飞行被划分为六类区域:


  1. 禁飞区(红色):机场、监狱、核设施等敏感区域,飞行器无法起飞。
  2. 限高区(灰色):高度限制通常为 120 米以下,如城市居民区。
  3. 授权区(蓝色):需通过认证账户申请解禁,如大型活动现场。
  4. 警示区(无固定标识):飞行时触发实时提醒,如野生动物保护区。
  5. 轻型适飞空域(绿色):真高 120 米以下无需申请,占全国空域不足 30%。
  6. 临时管制区:因火灾、赛事等临时划定,需通过 UTMISS 平台查询。


重庆为例,2024 年上线的无人机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管制空域在线查询、飞行计划 “一站式” 审批。市民飞行前需确认是否在适飞区,若进入管制空域,需提前 1 日提交申请。这种 “技术 + 管理” 的双轨制,既规范了飞行行为,也降低了行政成本。

三、“空中走廊” 如何改变生活?

低空经济的价值不仅在于飞行本身,更在于其催生的应用场景。


  • 物流革命:2025 年,贵州首条 “低空 + 物流” 无人机药物配送航线开通,将偏远山区的药品运输时间从 4 小时压缩至 30 分钟。上海虹桥商务区规划的 “绿色无人机管廊”,未来可实现 30 分钟跨城快递。
  • 通勤新体验:南湖区开通的长三角低空环线,串联上海浦东、嘉兴南湖和苏州金鸡湖,25 分钟航程覆盖 275 公里,较自驾省时 1.5 小时。“空中出租车” 票价约 600 元,成为商务人士的新选择。
  • 城市治理升级:无人机巡检应用于电力、交通、环保等领域。例如,深圳通过无人机排查违建,效率提升 3 倍;北京利用热成像技术监测森林火情,响应时间缩短至 15 分钟。
  • 应急救援突破:在四川地震灾区,无人机搭载救援物资精准投放;浙江沿海地区,无人机协助海上搜救,覆盖范围扩大 5 倍。

四、低空经济的 “成长烦恼”

尽管前景广阔,低空经济仍面临多重挑战:


  1. 基础设施滞后:全国通用机场仅 449 个,不足美国 1/10;低空空域开放率不足 30%,且分布不均。
  2. 技术瓶颈: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如无人机芯片国产化率不足 15%;eVTOL 电池能量密度(285Wh/kg)远低于航空燃油,制约长距离飞行。
  3. 管理碎片化:空域划设、审批流程、安全标准尚未统一,存在 “多头管理” 与 “监管空白” 并存现象。
  4. 市场培育不足:消费级应用占比仅 15%,私人飞行渗透率不足美国 1/3,商业模式亟待探索。

五、破局之道:政策协同与技术创新

针对上述问题,政策层面已展开行动:


  • 规划先行:上海、深圳等地出台低空经济专项方案,明确空域划设标准和产业布局。
  • 基建补短板:2025 年,全国新增通用机场 50 个,试点 “无人机起降枢纽 + 分布式机巢” 网络。
  • 技术攻关:设立国家低空经济实验室,重点突破电池、芯片、飞控系统等核心技术。
  • 场景示范:北京、广州等地开展 “城市空中交通(UAM)” 试点,探索商业化路径。


国际经验也提供了参考。美国通过《先进空中交通法案》整合空域资源,欧洲推动 “创新空中交通(IAM)” 标准制定,新加坡则通过严格的飞行高度限制(60 米)和夜间禁飞令平衡安全与发展。

六、未来展望:天空不再遥远

低空经济的发展,本质是对空间资源的重新定义。当无人机成为城市 “空中网格员”,当 eVTOL 实现 “打飞的” 通勤,低空将不再是物理高度的概念,而是融合科技、经济与生活的立体空间。正如中国民用航空局原副局长董志毅所言:“低空经济是耐心经济,需要久久为功。” 随着技术迭代和政策完善,这片 “蓝色经济” 有望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让 “天空触手可及” 的梦想照进现实。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2400.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

*
*
选择: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dikongjingj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