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航空港区,一架白色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正载着跨境电商包裹腾空而起,15 分钟后降落在新郑国际机场货运枢纽。这个场景在 2025 年的河南已成为常态,而背后支撑它的,正是河南省在低空经济领域的战略布局。作为全国首个 "空中丝绸之路" 核心区,河南正以 "低空经济 +" 为抓手,探索传统经济大省的转型升级路径。

河南地处 "九州之中",空域资源丰富,拥有全国首个航空经济实验区 —— 郑州航空港区。全省现有通用机场 12 个,占中部地区的 40%,形成了 "一枢多支" 的航空网络。这种区位优势使河南在低空物流、应急救援等领域具备天然优势,郑州至武汉的低空物流航线已实现 "小时达"。
河南是农业大省和制造业大省,为低空经济提供了广阔应用场景。在周口小麦产区,农业
无人机集群实现病虫害监测全覆盖,每亩农药使用量减少 35%;在洛阳装备制造基地,无人机巡检使设备故障率下降 60%。全省现有低空经济相关企业 237 家,形成了从飞行器制造到运营服务的完整链条。
河南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低空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在空域管理、适航认证、产业基金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郑州航空港区试点 "飞行动态审批系统",将无人机航线审批时间从 72 小时压缩至 2 小时;设立 100 亿元低空经济产业基金,重点扶持氢燃料电池飞行器研发等领域。
尽管政策先行,但跨区域空域协调仍是瓶颈。郑州至
西安的低空物流航线因空域冲突,航班准点率不足 60%。省政协委员、南航河南分公司总经理李明指出:"目前
低空飞行仍以军民航协调为主,缺乏常态化管理机制。"
河南低空经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 2.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核心零部件如氢燃料电池、碳纤维复合材料等仍依赖进口,制造成本比
深圳企业高 40%。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授王芳表示:"产学研协同不足,导致技术成果转化率仅为 18%。"
全省低空起降点密度为 0.8 个 / 万平方公里,远低于
浙江的 3.2 个 / 万平方公里。在南阳山区,因缺乏应急起降点,2024 年洪灾中救援响应时间延迟 3 小时。此外,充电网络、气象监测等配套设施不完善,制约了产业规模化发展。
构建 "中原低空飞行走廊",建立军民航协同运行机制。开发数字孪生空域管理平台,实时监控 3000 米以下空域动态,提升空域利用率至 85%。在郑州航空港区试点 "空域银行" 模式,通过时空资源资产化运营筹集绿色发展基金。
实施 "低空经济核心技术攻关计划",重点突破氢燃料电池续航、AI 自主飞行等关键技术。依托郑州大学、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等单位,建设省级低空经济实验室。推动 "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建立 "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 机制,将技术成果转化率提升至 35%。
实施 "千站工程",三年内新建低空起降点 500 个,实现县域全覆盖。在洛阳、南阳等丘陵地区建设光伏储能起降平台,解决偏远地区能源供给难题。完善充电网络,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景区等场所布局快充站,形成 "15 分钟充电圈"。
打造 "郑州航空港区 + 洛阳制造基地 + 南阳应用示范区" 的 "一核两翼" 格局。郑州重点发展研发设计、适航认证;洛阳聚焦飞行器制造、材料研发;南阳推进农业、文旅等场景应用。培育 10 家 "链主" 企业,带动上下游 2000 家配套企业发展。
深化 "空中丝绸之路" 建设,开通郑州至西安、武汉的低空物流快线,形成 "中原低空经济圈"。与京津冀、长三角地区共建 "飞地园区",吸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科研机构在豫设立分支机构。推动跨境低空物流,将郑州航空港区纳入 RCEP 低空运输网络。
根据《河南省低空经济发展规划(2025-2035)》,到 2030 年全省低空经济产值将突破 3000 亿元,形成 "一枢纽五中心" 格局:建成全国重要的低空经济枢纽,打造研发设计、智能制造、运营服务、数据应用、人才培育五大中心。更令人期待的是,亚轨道运输技术研发已启动,未来郑州至
上海的通勤时间有望缩短至 30 分钟。
从 "天地之中" 的古老智慧到 "天空经济" 的现代创新,河南的低空经济发展之路,既是对传统优势的继承,更是对未来机遇的把握。当无人机掠过嵩山的千年古刹,当飞行器降落在兰考的万亩良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新时代的自我革新。在这场天空经济的竞逐中,河南正以中原特有的厚重与灵动,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2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