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议:让低空经济在安全轨道上健康腾飞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低空经济再次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 “推动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这一表述不仅延续了对低空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更着重强调了 “安全健康” 这一关键前提,为低空经济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低空经济,作为一种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核心,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近年来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自 2021 年被首次纳入国家规划以来,低空经济一路 “高歌猛进”,从 202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其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到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这一新兴产业和新增长引擎,再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其发展脉络愈发清晰,战略地位也不断攀升。2024 年更是被称为中国 “低空经济元年”,随着政策、技术、市场、基础设施等条件的不断完善,低空经济在各地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众多应用实例已屡见不鲜,从深圳龙华区的无人机外卖配送,到上海黄兴公园内的试运行航线;从广州高考录取通知书的无人机投递,到各大开幕式、跨年演出乃至春晚中的无人机表演,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发展为城市空中交通提供了可能,空中出租车和城市空中出行也在小范围试验中。尤其是无人机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已较为成熟,在城市配送和楼宇配送等场景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一些城市的快递 “最后一公里” 配送环节,无人机能够规避地面交通拥堵,快速将包裹送达客户手中,使物流效率提升数倍,大幅缩短了配送时间,降低了物流成本。在农业植保领域,无人机可实现精准施药、灌溉和农作物监测,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农药浪费和环境污染。在电力巡检中,无人机能够高效巡检输电线路,及时发现线路故障和隐患,保障电力供应安全。环境监测方面,无人机可检测大气、水质、土壤等环境要素,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数据支撑。文旅方面的应用同样广泛,在张家界、黄山等著名旅游景区,游客可乘坐直升机或热气球进行空中观光,俯瞰城市美景、自然风光或名胜古迹,享受独特的飞行体验,为旅游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除了经济效益,低空经济还在社会公共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国防事业等方面提供了新支撑和手段。在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中,无人机可提供实时的灾区图像和信息,助力救援人员制定精准的救援方案。在消防救援时,无人机可用于监测火势蔓延情况,为消防员提供准确的火场信息,提高灭火效率。在医疗救助方面,无人机可迅速运输紧急医疗物资,如血液、药品等,为挽救生命赢得宝贵时间。在军事领域,低空经济同样具有积极意义。在战场环境中,无人机可以进行实时侦察、监控和情报收集,为指挥员提供准确的战场信息,增强战场透明度和感知能力。同时,无人机还可以携带武器进行精确打击,有效压制敌方目标,提高我方作战效能。
尽管低空经济前景广阔,但要实现安全健康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楼向平指出,目前我国低空经济在融合发展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应用拓展以及法律规范等方面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各地发展不均衡、资源利用不充分,融合发展体系亟须完善;设施网难以满足大规模和高流量低空飞行活动的支撑需求,基础设施建设亟待提速;相关领域存在不同层次人才缺口,科技创新能力亟须加强;相关应用场景仍处于小规模试点探索阶段,产业应用拓展亟须发力;低空经济覆盖军、警、商、民等多类应用场景,对法律监管的综合性、多样性提出更高要求,法律规范尚待完善。
为推动低空经济在安全轨道上健康腾飞,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从多个维度提出了极具针对性的建议。
从顶层设计来看,加速顶层规划至关重要。进一步促进国家 - 地方政策布局的纵向衔接,加快制定 “国家低空经济发展规划”,为低空经济长远发展提供清晰的路径指引。以全国六个 eVTOL 试点城市为基础,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等经济发达、市场需求旺盛的战略性区域,构建国家级低空经济发展试验区,为全域协调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样本。大力支持低空经济企业培育和发展,扶持具备低空服务、运营、检测等总体配套能力的运营服务商,完善服务保障体系,打造融合发展的 “导航仪”。
基础设施建设是低空经济发展的 “硬支撑”。应统筹 “四网” 布局,因地制宜规划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和服务网建设。在设施网方面,积极布局通用机场、起降枢纽、维修站、充电点等,构建高效、通用、兼容的城市设施网络;空联网要推动通信、导航、感知等 “空天地一体” 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多场景、多主体、多层次的低空飞行器网络需求;航路网需科学优化空域结构和航路布局,试行白名单一次性框架审批、商业运营试点飞行报备等机制,为商业规模化拓展夯实基础;服务网要搭建 “1+N+X”(1 个全国级平台、N 个省级平台、X 个地市级平台)统一纳管、高效协同的低空服务运营监管信息平台,强化低空经济数字化运营能力,夯实低空飞行的 “起落架”。
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鼓励知名研究院、一流高校和龙头企业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加大对飞控系统、主控芯片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低空产业链协同开展 “通感算” 等新技术的应用验证,形成低空通感导管一体化发展方案,以国产化 5G-A 技术为核心构建自主可控低空智联体系。在人才培养上,加强低空经济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职业培训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扩大各层次人才供给,构建产业创新的 “双引擎”。
产业应用的拓展决定了低空经济的发展空间。加强产业引导,深入挖掘城市管理、交通运输、“三农” 扶持、文旅观光、森林防火、公安执法等各行各业的应用需求,形成应用场景清单。鼓励地方通过设立奖励补助、贷款贴息、股权投入等资金扶持政策,降低产业链低空应用成本。同时,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通过航空科普活动、无人机赛事等形式,提高公众对低空经济新业态的认知度,拓展应用需求的广度和深度,构筑市场培育的 “推进器”。
完善法规体系则是低空经济安全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加快出台和完善低空经济相关法律法规,对质量管理、市场运营、安全监管、事故处理、数据保护等法律规定予以完善。细化低空飞行活动的审批流程、准入条件、安全要求、违规处罚等关键内容,健全低空安全监管体系机制,筑牢低空发展的 “稳定翼”。
低空经济作为极具潜力的新兴产业,承载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使命。在两会的热议与推动下,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基础设施、强化科技创新、拓展产业应用、健全法规体系等多方面举措,低空经济必将在安全的轨道上实现健康腾飞,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在未来的发展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2059.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