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与生态保护如何共赢?委员呼吁科技助力鸟类活动监测
随着低空经济被正式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正加速构建“天空之城”产业版图。然而,低空飞行频率和密度的提升,使得鸟类活动对飞行安全的影响愈发显著。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立法会议员李镇强在接受采访时建议,通过科技手段建立全国性的鸟类空间数据平台,优化飞行规划,实现低空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共赢。
低空经济腾飞,鸟撞风险不容忽视
低空经济是指在3000米以下空域内,以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多领域的综合性经济形态。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印发的《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到2030年,我国低空经济的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将突破10万架。
然而,低空范围也是鸟类生存和迁徙的主要空间。李镇强委员指出,鸟撞事件不仅会危及飞行器安全,还可能对局部地区的鸟类种群数量和生态平衡造成破坏,甚至改变鸟类的栖息和迁徙模式,引发一系列生态连锁反应。
数据驱动,破解鸟撞难题
为降低鸟撞风险,李镇强委员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数据支撑系统和平台,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对鸟类活动的预测能力,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建立全方位监测网络
依托卫星遥感、雷达监测、摄像头等多种技术手段,在低空飞行活动频繁的区域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鸟类活动监测网络,实时掌握鸟类的种类、数量、飞行轨迹和活动规律等信息。AI技术助力飞行规划
结合气象数据和历史飞行记录,利用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算法,提前识别可能发生鸟撞的高危时段,并为飞行器提供智能避障方案,降低飞行风险,减少对鸟类的干扰。
深港合作,探索低空经济与生态共赢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的前沿区域,同时也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深圳湾(香港称为后海湾)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重要的越冬地与停歇地,每年大约有近10万只水鸟从这里经过。
李镇强委员建议,深港率先示范合作,通过社会监测网络、AI模型等技术手段,实时采集鸟群飞行的路线、高度、密度和速率等数据,为低空飞行器路线规划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未来这些技术也可应用到更广泛的区域。
共建共享,让低空经济飞得更稳
低空经济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李镇强委员建议:
完善法规与保障机制
中国民用航空局应推动建立行业规范性指导文件,完善空域规划、协同预警、应急救助、保险等综合保障机制,规避低空风险。企业技术创新
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开发低空飞行智能避障系统,例如无人机主动避让系统,自动识别鸟群,减少鸟撞风险。提高公众参与度
推广公民科学项目,如办公大楼防鸟撞改造、鼓励公众通过APP上报鸟类观测数据等措施,增强社会防鸟撞认知与支持。
结语
低空经济与生态保护并非对立,而是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共赢。李镇强委员的提议为低空经济的安全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也为生态保护注入了新动力。通过科技助力鸟类活动监测,低空经济有望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是一体的,我们要运用数字技术的发展,发动更多的社会力量,更快、更好地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共赢。”李镇强委员表示。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开拓者,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2053.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